按理說,在這兒進入智慧時代的生產力爆發增長階段過後,

莫道就應該再進入冬眠,直接抵達智慧時代的生產力巔峰時期。

只是不同於之前,

即便他再次冬眠二十年,三十年,其實也沒多大意義了。

如果在遠航相關的技術沒有新的突破,在沒有在智慧時代往下,再進入更下一個時代可能的情況下,

他再次冬眠到二十年後,也依舊對於實現遠航目標這件事情提供不了更多新的幫助,

他需要的,是在現有技術基礎上,更新的,關鍵的技術突破。

即便智慧時代,遂古強人工智慧能夠對研究提供一些輔助,

但新的,跨時代的技術也沒辦法短時間內憑空誕生。

或許在智慧時代進入巔峰過後,

在經過較為漫長的時間,這個世界依舊能夠慢慢再誕生一些更進一步的,關於遠航的跨時代技術,將人類文明推向新的高峰。

大多數時候的技術突破,本來就是一個個小突破積累起來,最終實現一個大的突破。

莫道帶著求索研究院在科技發展這條道路上橫衝直撞的模樣,才是特定條件下的偶然。

只是再往下,太漫長的時間,即便是加上人體冬眠,莫道也沒有那麼多時間。

只能儘可能縮短,一些新的,關於遠航的,跨時代技術的誕生時間。

……

在目前,

對於求索研究院來說,對於莫道來說,

要想實現抵達比鄰星的遠航,最首要的問題,依舊是飛船推進速度。

即便是在之前那一世最巔峰時代的電推進系統已經在這一世誕生,

但對於所需要跨越的距離來說,目前的電推進發動機能夠推動一艘大型飛船達到的極限速度依舊堪比龜速。

曾經那一世星辰號抵達的,最遠距地八百多個天文單位的距離,

換算一下,大概是0.013光年,對比起前往比鄰星3.43光年往上的總航程距離,可以說都未曾傷到皮毛。

考慮到一艘跨時代遠航飛船建造所需要的時間,技術研究的時間,

莫道想要在這一世想要實現遠航比鄰星的目標,最好將整個航行過程的時間,控制在五十年以內。

再考慮到飛船加速減速可能需要花費的,相對漫長的時間。

這艘遠航飛船的巔峰速度,可能需要到百分之八光速往上。

都不用先考慮怎麼實現一個這樣的推進系統,

就是這個推進速度本身,都會再帶來無數新的問題。

這樣一個誇張的速度下,相對應效應都已經會變得相當明顯。

如何保證在這樣一個速度下,遠航飛船自身的安全都是一個問題,

這個速度下,飛船想做出什麼機動,基本是不可能了。

雖然飛船就這麼直直的朝著比鄰星方向飛去,按宇宙的空曠程度,可能也不會撞到什麼東西。

但這也相當於是在閉著眼睛,以百分之八光速的速度狂奔,

持續幾十年的情況下,風險依舊存在。

哪怕是什麼微小的隕石,以百分之八的相對速度和飛船親密接觸一下,會發生什麼後果都只能祈禱。

這就給飛船的遠距離探測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須在宇宙空間中都足夠遠的距離下,藉由遠距離探測系統收集到的資料,提前完成飛船的路徑規劃。

甚至最好有一條筆直的路線,從太陽系一直劃到比鄰星,減少航行過程中的任何變向和加減數。

而再回到推進系統本身的實現,

即便是這個時代,真正意義上的無工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