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想再經歷一遍。

然而,今年9月份在北京的三週時間,以及如今的留學生活,幾乎和普通的地方大學沒有區別。

大學生活,不就應該少些條條框框、“隨心所欲”地泡圖書館和打球、按照自已的想法去學習新知識,同時做些自已想做的事嗎?

如今,他身在國外,雖然身上還是軍裝,但完全可以自已管理自已了。

入伍多年,紀律意識早已入心入腦,哪些事情不該做、不能做,即使身在國外,即使身邊沒人監督,他也能身體力行;但那些能做的事情呢,那就太多太多了!

學習新的語言、鍛鍊肌肉、瞭解異域風情,當這三件美好的事情集中到了一塊,那該是多大的運氣啊!

先說學習,江浩本就對土語很感興趣,課堂上輕鬆活潑的氛圍和友好有趣的教員,更是徹底點燃了他的學習興趣。

土國的天空讓他痴迷,來到這裡的首個月裡,他每天都會早早起床,然後獨自來到校園裡,拍攝那絢麗的漫天朝霞。

“唯有學習才能填補內心的空虛”,他發了一條朋友圈,配圖是高山後面那紅彤彤的朝霞。

出國之前,江浩一時有些迷茫,指導員的一句話點醒了他:“留學是件好事,起碼你可以學到一門新的語言,並且還是小語種。多年以後,假如你離開了部隊,這至少是一個可以傍身的技能。”

那就學習吧,瘋狂地學習吧!

開學十來天后,其他國家的學員陸續報到,開學典禮也到來了。

典禮上,校方領導為他們介紹了學校和課程的基本情況,江浩他們聽著土語大哥的翻譯,對接下來的生活充滿了期待。

典禮結束後,校方人員和各國學員聚在一個大廳裡。

大廳裡有很多圓桌,上面擺著一碟碟的乾果、甜點和飲料,大家一邊吃一邊交流,氣氛非常融洽。

不同國家的人聚在一塊,自然就會有比較。

學期結束時,肯定是有畢業典禮的,如果哪名學員取得了第一名,那不就意味著為國爭光嗎?

江浩也產生過這個想法,但也只是想想而已,因為這看起來似乎遠在天邊。

學期之初的現實情況是:中國學員的語言基礎最差,面臨的學習難度最大。

先說烏茲別克等國家的學員,他們的語言和土語屬於同一語系,也即突厥語系,很多底層的詞彙都是一樣的,語法也基本相同。說句不客氣的話,就跟山東人學廣東話一樣簡單。

再說阿富汗學員,他們使用的波斯語和土語也有淵源,土語中的很多詞彙都是來源於波斯語,加之表達習慣相似,阿富汗學員幾乎一開始就能與本地人進行簡單的交流。

接著是韓國學員,他們對待學習比較認真,出國前參加了小半年的語言培訓,因此比起中國學員來,他們一開始是很佔優勢的。此外,韓語的語法和土語相似,最明顯的一點是,兩者都有將賓語放在謂語前面的習慣。

至於喬治亞、烏克蘭等國家的學員,他們上課時並不認真,語法功底也很差,但聽力和口語是他們的天然優勢。土語中很多發音相近的單詞,中國學員一開始根本就分辨不出來,但他們卻能很輕鬆地聽出區別。並且,他們中間有一名亞塞拜然民族的學員,曾在土國工作了七八年,說起話來和本國人沒有任何區別,這就好比你讓一個大學生學習“1+1=?”這樣的問題。

其餘還有索馬利亞、卡達等國家的學員,他們整體上並不喜歡學習。

最後是中國學員,除了土語大哥,其餘學員都是“萌新”。北京的3周培訓,對於他們來說完全不夠用,最初的一個月裡,他們在課堂上基本不發言,只是一味地聽講和記錄。

聽力和口語,對於江浩他們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