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凌霄一筆一畫,工工整整,正專心致志地寫著字。他的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只有專注的眼神和緊閉的嘴唇。他的手微微顫抖,但每一次下筆都準確無誤,每一筆都如同一幅精美的畫作。他的字跡工整有力,每一個字都如同刻在紙上一般,充滿了力量和美感。他的筆法流暢自然,彷彿每一個筆畫都在紙上翩翩起舞,讓人不禁為之傾倒。
寫下最後一個靜字時,趙凌霄鬆了一口氣,緩緩的將毛筆擱置在筆架上,臂膀的痠痛深深地刻入了他的肌膚。他慢慢地抬起頭,望向窗外的光景,眼眸中閃爍著疲憊的光芒。
微風透過半開的窗戶吹進來,拂過他的臉龐,帶來了絲絲涼意。趙凌霄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試圖平復內心的疲憊。
他的身體微微前傾,雙手撐在書桌上,寫字的力度漸漸放鬆,臂膀的痠痛卻越來越明顯。他咬緊牙關,儘量不讓痛苦的表情出現在臉上。
不知不覺間,齊先生依然走到趙凌霄的身後,看著桌子上那一張寫滿靜字的宣紙,點了點頭,問道:“趙凌霄,儒家之道,講究心靜,其原由何在?”
趙凌霄聽到這熟悉且威嚴的聲音,下意識的站起來,回頭看去,齊先生雙手負後,莊嚴肅穆,宛如聖人,趙凌霄連忙拱手鞠躬行禮。
少年不急不慢,有條斯理的答道:“夫心靜者,乃心無雜念,心無紛擾,心無雜欲。
儒家認為,心靜方能明理,方能洞察世事,方能做出明智之舉。心靜如水,波瀾不興。心靜如鏡,物來即照。儒家倡導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
心靜者,不為外物所擾,不為內欲所動。心靜者,心無雜念,心無紛擾,心無雜欲。夫心靜者,非無所思,非無所動。而是思之有道,動之有度。
儒家之道,講究心靜如水,以平和之心面對世事。無論做任何事,都要心無雜念,心無紛擾。夫心靜者,其行也穩,其言也和。
儒家之道,講究言行一致,以和為貴。心靜者,心無雜念,心無紛擾。其行也穩如山嶽,其言也和如春風。夫心靜者,其志也堅。
儒家之道,講究志存高遠。心靜者,心無雜念,心無紛擾。其志也堅如磐石,其志也遠如星辰。夫心靜者,其德也高。
儒家之道,講究德才兼備。心靜者,心無雜念,心無紛擾。其德也高如山峰,其才也廣如大海。
故儒家之道,無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心要靜。夫心靜者,方能明理,方能洞察世事,方能做出明智之舉。”
齊先生點了點頭,少年已是口乾舌燥,認為已經結束之時,齊先生卻再次問道:“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少年低頭沉思片刻,緩緩說道:“天道貴誠。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君子以誠為貴,不欺天、不欺人。故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又曰:“君子慎言,小人快言。”誠者,君子之心也。”
齊先生咄咄逼人,不給少年一絲喘息之際,面不改色問道:“仁者愛人,何以致之?”
少年撓了撓頭,沉思一會,開口說道:“仁者以愛人為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必先自愛。自愛者,知人;愛人者,達人。故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之謂仁也。”
少年語速加快,口吐不清,顯得已經乏味。
齊先生不會慣著任何一位弟子,再次問道:“何謂義?”
齊先生的目光盯著趙凌霄,眼神堅定且銳利,面容肅穆,趙凌霄對於這位嚴格的先生也是無可奈何,只能硬著頭皮迎難而上。目光四處張望,分了神。
少年緩緩道:“義者,宜也。宜者,合乎道也。義者,心之制也。心有所制,義有所行。義者,心之裁也。心有所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