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方面。築基偏重於錘鍊肉體,煉己則注重於提升精神境界。
在道家修行中,常常聽到先性後命與先命後性之爭。但實際上,這是人們的誤解。性與命的先後,指的是成就而非練法。成就上有先後,練法上卻不可分割。
在功夫修行的過程中,心性和氣脈必須是齊頭並進的。性和命就如同計算機的軟體和硬體,它們可以分開講,但不能分開用,它們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整體。
首先,雜念和情緒等心理問題,很多時候都是身體問題在心理上的反應。練功初期,心浮氣躁,雜念紛飛,難以入靜。這時從動功和氣脈上入手,調節身體狀態,心理狀態自然會發生變化。比如,人在處於抑鬱狀態時,會有很多負面、極端的想法。如果直接從心理入手,與這些念頭糾纏內耗,只會讓自己感到疲憊不堪。所以修煉絕對不能操之過急,輕則元氣大傷,重則走火入魔,自爆而亡。”江楓嚴肅地告誡熊小溪道。
殊途同歸,巔峰相遇
當內丹學的修行進入到煉氣化神的高階階段後,會出現一種被稱為出陽神的現象。陽神也稱為元嬰、聖嬰等,按照內丹學中的說法,當修煉到陰盡純陽之時,便可身外化身。此化身入水不溺,入火不焚,陰陽不能鑄,造化不能拘,與天地同長久。《悟真篇》中有"群陰剝盡丹成熟,跳出樊籠壽萬年";《玄機直講》中有"煉之十個月,陽神脫體,一身能化千萬身,只候十二月,奪盡天地全數,陽神已就……入金石無礙,入水不溺,入火不焚,刀兵不能傷,鬼神不能測,變化無窮,已成真人也"。內丹學中,陽神之說十分玄妙,從古至今,只有鳳毛麟角的大修行者能夠達到這個層次。
在《歷世真仙體道通鑑》中記載著一個千里摘瓊花的故事。相傳,紫陽真人張伯端與一高僧相約神遊揚州去看瓊花。兩人於靜室中對坐入定,皆出神遊。兩人的元神來到揚州,紫陽真人說:"今日與禪師至此,各折一花為記。"於是兩人各折了一朵瓊花回來。沒多久,兩人回過神,紫陽問:"禪師瓊花何在?"僧兩袖空空,紫陽卻拈出花來與和尚笑玩,遂成莫逆之交。弟子奇怪,問是什麼原因。紫陽真人曰:"吾金丹大道,性命兼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至之地,真神現形,謂之陽神。彼之所修,欲速見功,不復修命,直修性宗,故所至之地,人見無復形影,謂之陰神。"
這個故事的真假我們暫且不論,但是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對陽神產生一個很直觀的認知:一種不受時空限制,聚則成形、散則成氣,如同另一個"我"一般的獨立精神實體。陽神是後天識神修煉後返還先天,與先天元神結合後的產物,但不等同於元神。那麼陽神具體是什麼呢?從心理學角度該如何理解呢?在榮格的集體無意識理論中,也描述過一個非常神奇的身外之"我",它就是自性原型。
在對集體無意識中的各種原型進行考察時,榮格發現,如同意識世界有著自己的中心﹣-"自我"一樣,集體無意識也有著一箇中心:自性原型。如果把自我理解成心靈的"小我",那麼自性原型則是心靈的"大我"。榮格說:"自性不僅是個中心,而且是個包含意識和無意識的圓圈,它是這個整體的中心,正如自我是意識思維的中心""如果我們的生命能夠儘可能地照顧到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要求,那麼整個人格的重心就不再是那個意識中心的自我,而是介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一個虛點,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性"。這個"大我"是人的整體,是永恆的人,是人的神性的象徵。這個能夠包容所有其他原型的原型就是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