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凝脂,很少有瑕疵。油脂或蠟狀光澤,具滑感,結構緊密,油性十足。易被石英岩、玻璃、

通體黃色,彰顯大氣範兒和皇家風範,嫩黃如油、晶瑩剔透、柔和如脂,質地細膩、滋潤,以色黃正而驕,潤如脂者使其身價不匪,它稀有罕見,是玉中的珍品,產量很少,可與羊脂玉相媲美。

易被大理石、岫玉冒充。

是軟玉中最硬的,色澤淡雅,質地細膩、手感溫潤、光澤柔和,油性好,含有少量雜質,內部紋路清晰,緻密交織結構,具有非常好的韌性,是製作薄胎器皿的重要原料。青玉的雕工要求高,因產量大價值落後於碧玉。易被藍田玉的淺綠色、玻璃冒充。

其色重質膩,紋理細緻,漆黑如墨,光潔可愛,極負盛名堅緻溫潤,其漆黑如墨,色重質膩,紋理細緻,光潔典雅。顏色越濃郁價值越高,墨如漆最為珍貴,尤其是邊緣能透光的為最上品。易被卡瓦石、煙青玉、黑碧玉、黑青玉冒充。點墨玉,青花墨玉,聚墨墨玉,墨玉。

玉石大致可以分作兩部分:大型玉多屬玉兵器和禮儀上用玉。兵器中有玉戈、玉矛頭和玉斧鉞等等,有的還鑲嵌在刻有非常精美花紋的青銅柄上。禮儀用玉有圓形玉璧,筒狀玉琮,齒輪狀玉璇璣,等等。

小件佩玉多從日用工具發展而來,大部分還不完全脫離實用範圍,如玉魚璜可作小刀,玉觴可以解結。

玉的材質大致可以分為白玉和灰青玉二系,還有比較少量的綠色硬玉。材料來源除了本土較近的區域內,還有西北和闐崑崙山下河谷中取得。

雕玉必用金剛砂,別名解玉砂,唐代貢賦名目中,忻州每年就貢解玉砂六十斤。

晚周春秋以來,一個代表新興階級的知識分子,也有了用玉裝飾身體的風氣,因此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並且認為玉有七種高尚的品德,恰和當時社會所要求於一個正人君子的品德相稱,因之雕玉又具有一種人格的象徵,社會更加普遍重視玉。這裡說的還僅指男子佩玉。

照古玉書所稱,貴重難得的玉計四種:黑玉必黑如點漆,黃玉必黃如蒸慄,赤玉必赤如雞冠,白玉必白如截肪,才夠得上美玉稱呼。

漢代重厚葬,用玉種類也更具體,有了一定製度。例如手中必握二玉豚,口中必有一扁玉蟬,此外眼、耳、鼻孔無不有小件雕玉填塞。胸肩之際必著一玉璧或數玉璧。貴族中有身份的,還用玉片裹身作玉甲。

現在對於古玉的時代判斷,比如玉斧類,一般方式即從花紋決定時代。作斧鏟式,無花紋,打孔眼面大一面小,或兩面大中間小,孔圓而精,是古玉。大小一律是後作。這是一種判斷。必需看玉材,作為補充知識。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大體說來,玉的價值從四方面決定:1.純潔光潤,從品質定。2.色彩,因時代習慣而定。3.奇色,以稀少為貴。4.刻工,設計奇巧精美為貴

惟自明代起始,玩玉的風氣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國,小件佩玉價值,忽然增高,每件到千百兩銀子玉色的價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出土經由人工盤摩現出的顏色決定。純黑名水銀浸,和玖玉的本色己大不相同。

所謂五色玉,即一玉五色,價值特別高。完全是好古爭奇結果。

《魏略》稱: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似雞冠,黃似蒸慄。這種紅玉古名瓊,黑玉名玖,名諧。《詩經》上即嘗提及。黃色有的說如燕慄,後名坩黃。白的即羊脂玉。這種白色名搓。玉的價值和色澤有關,時代各有不同。

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以為:玉以甘黃為上,羊脂色次之。黃為中色 ,白為偏色。

又說今人賤黃而貴白,以少見也。所說多本於《格古要論》。以黃玉為重,可能起於唐代,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