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也可以迷惑朝廷,文書往來拖延時間,畢竟國小民寡不能力敵。這麼大規模的集結軍隊和長途行軍也瞞不過民間細作……”

“史老說的不錯,甚至大軍行軍路線也一目瞭然,遼西走廊觀地圖上多有沼澤、溼地、森林,行軍必定極為困難。若戰爭不可避免……”楊暜循循善誘。

“大軍正面抗衡肯定是敵不過的,只能想辦法拖到朝廷筋疲力盡撤兵。那倒不如差小股精兵分散在這遼西走廊複雜的地勢中,疲弊大軍!”史老漸漸有了代入感。“甚至可以放過精銳大軍,襲擊糧草輜重,但朝廷糧草可以走水路,這樣就能避免被騷擾。高句麗的水軍絕不可能和朝廷水師爭鋒。”

“史老說的不錯,就按照您剛才的襲擾戰術,那至少也可以遲滯朝廷大軍行動一個月,甚至兩個月的時間,那樣最快也要七八月份才能抵達遼東城,然否?”

“若是老夫施為,定能拖的朝廷大軍到八九月份才開始攻打遼陽城。”史老十分自信的說道。

“接著說水路,朝廷水路大軍是從東萊郡出發吧,或選擇走內渤海沿途支援陸路大軍,齊頭並進共擊遼陽城,或向東直擊平壤。”

“高句麗‘長壽王’修繕平壤城逾百年,此城池堅固異常,不打通遼東絕不可能僅憑水師就打破平壤城。”史老否定了其中一種可能。

“無論走哪裡,史老可曾聽聞‘颱風季’一說?”

“何為颱風季?”史老地地道道的陝西內陸人,從來沒經歷過颱風。

“我家裡雜書比較多,也是偶爾看到過一些渤海郡、東萊郡等沿海地方誌記載,當地在七月至九月臺風最盛,十月之後方能平息。颶風來時狂風暴雨、巨浪滔天,根本無法行船,無論大小船隻若是強行出海,片板不得歸!”

“……”

“史老不信?”

“無論如何,老夫也對大軍行止無能為力……”史老話中有些蕭索,“若是你來伐之,軍略上如何處置?”

楊暜思考片刻,結合李二和李治的討伐方略說道:“高句麗絕不可用大軍征伐,勞民傷財補給困難。只需提前集中五萬精銳步騎於幽州,數千水軍於東萊,待三月渤海解凍,由水路沿沿岸押運輜重糧草,陸路步步為營與水軍相互呼應,出營州、過柳城、佯攻懷遠,實渡遼水直達玄菟郡,打下蓋牟城後進逼遼東城。待佔據整個遼河平原後,穩固後方,補充軍需,遷移內陸人口占據遼河平原,以精銳部隊輪番出戰消耗其軍心士氣,待敵士氣低下、軍力疲弱時,出擊卑沙城,最終水陸合流於白鹽城。同時勾連新羅、百濟,或威逼或利誘,或夾而雜之逼其出兵,最終一舉擊破平壤。”

史老連連頷首,“把你的軍略寫下來,我代你上表給陛下,照你的軍略說來,本次討伐高句麗確實有大凶險。”

“可是朝廷已經按照議定的軍略開始執行了。”

“盡人事聽天命吧。老夫如今賦閒在家,也是無可奈何。”看著包著裹傷布的楊暜越發順眼起來,“你小子不錯,今年還不夠十五吧?即使當年長安縣十六歲得授功曹的李靖也遠不如你。”

楊暜本想謙虛一下,突然聽聞“李靖”這個名字,頓時什麼都顧不上了,追問道:“小子今年六月就滿十四周歲啦,史老,您識得李靖?可知他現在何處?” 終於聽到了第一個熟悉的歷史人物,竟然是大唐戰神,再也顧不得其他了,先找到並抱上這個大爹的腿再說。

史老眼神詭異的打量著他:“你小子才十四歲,如何曉得他?我也是聽到他舅父擒虎兄屢次與我誇讚他這外甥,說可與之討論孫吳之術,他剛剛晉位殿內直長,吏部牛尚書贊他有‘王佐之才’,楊右僕射也稱他當坐此位。至於他住在何處老夫卻不曉得,大約是在延壽坊中。”

楊暜暗自記了下來,隨口敷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