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黑字正確,藍字錯誤為出發點。

首先先剔除掉撿到的紙條。

因為那張紙條上並沒有藍色字型,不具備參考性。

遊客規則第一條和保安室便籤的第一條基本都在說著同樣一件事。

堅定認知!

也就是說,“它”可能會透過汙染遊客的認知,來引發後續的獵殺。

認知越是波動的劇烈,越容易中招。

帶著這個邏輯向下看。

保安室的第二條,大機率說的應該是,相信人類!

可便籤上藍色字型卻寫的是信任動物。

既然遊園規則是為了幫助遊客逃離。

而便籤是為了幫助工作人員不被汙染。

那為何要弄出一些撲朔迷離的藍字規則。

這時,蘇晨想起了紙條上第七條的話語。

【前四頭白獅子是猿猴,第五頭白獅子是山羊,兔子是大象,藍色是黑色(這句話被加了重點)。】

寫那個紙條的人,語句極其混亂。

顯然認知已經遭到了“它”的汙染。

所以,那個人的認知一定在向“它”靠近。

如此說來。

藍色就是黑色這句話就有了其他的意味。

大膽推測。

“它”也許分不清藍色和黑色。

帶著這個前提,那藍色字型或許就是在隱蔽的提醒遊客,這些是陷阱。

同時這種切換字型顏色的方式,也不會引起“它”的注意。

不過,這也表明出了一件更恐怖的事。

“它”已經快脫離規則束縛了。

“它”在扭曲規則。

正因如此,工作人員才會出此下策。

印刷規則時,將有問題的規則標為藍色。

防止對方隨機扭曲文字。

至於遊客守則中,那些未出現藍色字型的規則。

蘇晨也有了些想法。

諸如有關猿猴的規則。

保安標籤明確表示兔子吃的是人。

可撿的紙條第三條,說的是兔子吃猿猴,而且猿猴那裡畫了個問號。

由此可知。

“它”並不能分辨出猿猴和人類。

所以與猿猴相關的規則“它”並沒有選擇扭曲。

而至於撕下地圖虛線那一條。

沒準在“它”的認知中,動物園只有地圖虛線內這片區域。

其他的地圖區域,反而會引起“它”的不舒服。

撕下來這塊地圖,導致順從了“它”的認知。

所以這條規則也沒被修改。

至於剩下的未被扭曲的規則就簡單了。

因為裡面都有白獅子。

顯然,“它”恐懼白獅子。

受此影響,有白獅子的規則,都沒被扭曲。

想通了這些基礎邏輯。

蘇晨再次看向保安的便籤第五條和第六條。

【不要讓“它”知道你已經察覺到“它”了。吃吧,我喜歡你們,吃完我們一起去看水母(描為藍色)。】

【人類是兩隻眼睛的,而且橫著排列,分別在鼻子兩側,其餘的都不是人類。人類的樣子變了,說明在被“它”看著,這時請儘量保持與“它”的認知相同,至少不要舉棋不定。】

這兩條首先說明了一件事。

想要自保,在被“它”注意到的時候,一定要儘量保持認知與“它”相同。

至少自己的認知不能大幅度波動。

這樣“它”才不會持續關注你。

否則可能會觸發些恐怖的事情。

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