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民主歐羅尼亞後,元首迅速與他扶持的傀儡政府簽訂《米歐友好互助條約》,向民主歐羅尼亞投放30億紅幣的低息貸款以援助他們進行建設,將其作為米國向歐羅巴宣傳社會主義優越性的視窗,同時租借了多處軍事基地用以屯駐兵力。
為了加強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元首與蘇盟方面謀劃在歐羅巴建立一個類似華約的組織。
為此,元首還嘗試同龍國密談,希望龍國加入即將成立的軍事同盟,但龍國婉拒了這個提議,元首隻好放棄。
(注:南拉斯夫於2045年6月被斯洛文利亞、波黑、塞國重建,但克羅的亞、黑山拒絕加入)。
4月5日,米、蘇等九國在南拉斯夫首都貝爾摩德簽訂《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防禦條約》,形成社約。
條約規定,社約總參謀部設在貝爾摩德,米、蘇分別在社約成員國佈署軍隊,導彈,總司令和總參謀長由各國推薦投票產生,各國須在其他條約國遭受攻擊時共同抗擊敵人。
“此事一出,迅速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社約》究竟是何方神聖?請收看大型紀錄片《紅色警戒》。”帶英國際知名雙標媒體BBC報道。
帶英、法國面對這樣危急的局面,決心重建北約,與社約對抗。
5月6日,帶英、發國等九國代表在柏林簽訂《民主國家共同防禦條約》,標誌民約的形成,神聖德意志占主導地位。
“歷史的今天比以往任何一天都要黑暗,現在,我們正面臨著社會主義的嚴重威脅,他比1991年之前還要嚴重,從波羅地海到亞的里亞海,一道橫跨歐羅巴的鐵牆已經形成……”帶英首相在民約成立大會上慷慨激昂地演說道。
其餘八國代表紛紛鼓掌,人們有說有笑,幾個國家此刻彷彿親兄弟一樣。
然而僅僅六天後,民約內亂便起。
“五·一二”事變後,德軍大舉入侵意呆利,意呆利政府立刻向民約抗議,要求德軍停止對意呆利的非法侵略。
然後,會上,德國代表平靜地說道:“我們只是在找失蹤計程車兵,等找到了自然會撤走。”
意呆利代表勃然大怒,拍岸而起,用盡力氣嘶吼道:“等你們找到什麼時候?整個意呆利都淪陷麼?!”
德國代表見狀也不裝了,攤牌了,對著帶英和發國使者,問道:“二選一,你們是要意呆利還是要德意志?”
兩國使者思索許久,拍了拍意呆利使者的肩膀,說道:“兄弟,你是個好人……”
“我艹!”意呆利使者無比絕望,他總感覺自己想說什麼,卻又發現自己好像什麼都說不出來,最後只有默默地走出了大門。
5月14日,意呆利宣佈退出民約。
意呆利統帥部調兵遣將,想要挽回潰敗之勢,但終究還是回天乏術。
意軍一路敗退,德軍乘勝追擊。
19日,元首以保護當地米國僑民為由再度出兵,登陸那布勒斯。
6月11日,德軍攻陷羅馬,意呆利宣佈投降。
6月22日,米德雙方代表簽訂《米德佔領地協約》,瓜分意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