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呆若木雞
指一個人呆板得像一隻木頭雞一樣,形容一個人驚愕或因恐懼而發愣的樣子。在漢語中,"呆若木雞"通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突然的變故或者震驚的訊息時,所表現出的驚愕和愣住的狀態。
出自《莊子·外篇·達生》。據說,有一位名叫紀�常的鬥雞高手,他訓練的雞每每在鬥雞比賽中獲勝。但當他被問到他的秘訣時,他說他的雞並非是靠銳利的爪子和威猛的外觀取勝,而是靠"呆若木雞"。他的雞看起來總是呆頭呆腦的,但其實它是一種深沉的策略——讓對手先輕敵,然後再突然發動攻擊。
使用時通常被用在描繪人的驚愕、愣住或者因恐懼而發愣的情境。例如,"當他聽到這個突如其來的訊息時,他呆若木雞,完全無法接受。"
62.雞鳴狗盜
像雞一樣鳴叫,像狗一樣偷盜。形容偷偷摸摸的行為,或者是偷偷摸摸的小人。
源於《史記·孟嘗君列傳》,故事是這樣的:戰國時期,齊國有一個名叫孟嘗君的人,他非常有才華和能力,但也很容易遭受到其他人的嫉妒和排擠。有一次,孟嘗君被困在秦國,無法回到自己的國家,他只好向一位被稱為“雞鳴狗盜”的人求助。雞鳴狗盜原本是一個自稱為盜賊的團伙,他們擅長於偷偷摸摸,而且十分狡猾。但是,在這個故事中,他們為了幫助孟嘗君脫險,想出了一個計劃:他們模仿雞的叫聲和狗的形態,成功地騙過了秦國的守衛,將孟嘗君送回了齊國。
指那些偷偷摸摸的行為或者小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些不光彩的事情。例如:“這種雞鳴狗盜的行為實在讓人瞧不起。”或者“他乾的都是些雞鳴狗盜的小事。”
63.盜亦有道
來自於古代的一句諺語,意思是即使是盜賊,也有他們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即使是做壞事的人也有自己的原則和規矩,強調做事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和道德標準。
出處可以追溯到《莊子·胠篋》的故事中。據說有一個叫做盜蹠的盜賊,他有一個規矩,就是在偷東西的時候,只偷富貴人家的財物,不偷貧窮人家的東西。他認為這是他作為一個盜賊的道德標準,也是他所遵循的原則。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即使是盜賊也有他們的道德和規矩,而這個規矩也可以被人們所接受和尊重。
用來告誡人們在做事情時應該遵循一定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即使是做壞事也要有一定的規矩和原則。例如,一個人在做違法的事情時,也應該考慮到自己的行為是否合法、是否傷害到他人,不能毫無道德底線。
64.道貌岸然
指神態莊重,形容外表上嚴肅威嚴,一派正直的樣子。但現代漢語中,它往往被用來諷刺那些假裝有高尚品德的人,或者形容某人外表莊嚴,實則虛偽。
最初來自於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其中一個角色“鄧九公”的形象被描述為“道貌岸然”。鄧九公實際上的性格卻是非常豪爽、善良,這個詞語的原本含義並沒有貶義。然而,後來的一些使用者逐漸將其用於形容那些虛偽、自命不凡的人,使得這個詞語的含義發生了變化。
用於形容人,尤其是指那些表面上品德高尚,但實際上並不如此的人。例如,“他道貌岸然地坐在那裡,好像他是世界上最有道德的人。”這句話就帶有諷刺的意味。另外,也可以用它來形容某些機構或團體,暗示它們表面上很莊嚴,但實際上內部可能很混亂。
65.燃荻讀書
形容的是透過燃燒荻柴等植物來照明,以獲得讀書的機會。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勤奮讀書,努力學習的精神。
然荻讀書這個成語出自於中國古代歷史人物車胤。車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