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1.至理名言
最正確的道理,最精闢的言論。通常指一些至高無上,極富哲理和智慧的格言或諺語。
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7回:“我們做官,總要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才不會吃虧。”
古時候,有一個人名叫馮諼,他雖然貧窮,但非常有才華。他為了謀生,去投靠了齊國的一位貴族孟嘗君。孟嘗君見他很有才華,就讓他住在家裡,並且管吃管住。馮諼並沒有因此而貪圖享受,他一直在尋找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
不久,齊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國內各個貴族大臣都在爭權奪利,互相攻擊。這時,馮諼對孟嘗君說:“現在齊國動盪不安,我們不能坐視不理。我願意去遊說其他大臣,讓他們支援您。”
孟嘗君同意了馮諼的計劃。馮諼離開齊國,前往秦國。在秦國,他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口才,成功地說服了秦王放棄進攻韓國和魏國,轉而進攻齊國。這一訊息傳到齊國後,大臣們開始對孟嘗君不滿。
這時,馮諼又回到了齊國。他對孟嘗君說:“現在大臣們都在指責您,說您與秦國勾結。我建議您趁機採取行動,展示您的才華和領導能力。”
孟嘗君採納了馮諼的建議。他向齊王進言,說明秦國對齊國的威脅和進攻計劃。齊王聽後大驚失色,立即召集大臣商議對策。在會議中,孟嘗君成功地說服了眾大臣,讓他們認識到秦國的威脅和進攻計劃。最後,齊王決定派兵進攻秦國。
在這個過程中,馮諼發揮了關鍵作用。他憑藉自己的才華和口才,成功地說服了秦王放棄進攻韓國和魏國,轉而進攻齊國;同時又成功地說服了齊王和大臣們採取行動應對危機。他的言論和行動成為了至理名言的典型代表。
使用例句:這個格言是至理名言,它教導我們要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地努力奮鬥。
意義相近的成語:名言警句、金石良言、良師箴言。
意義相反的成語:胡言亂語、妖言惑眾、蠱惑人心。
482.言必信,行必果
說出的話一定要算數,行動起來一定要堅決。
出自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當時,晉國的大臣趙盾看到晉靈公行為不端,便多次勸諫。晉靈公不但不接受,反而派刺客去刺殺趙盾。趙盾被逼無奈,只好逃亡。在臨行前,趙盾對他的摯友說:“我若被殺,請你日後想辦法對晉國的老百姓說,是晉靈公把我逼走的。”摯友答應了。後來,晉靈公被趙盾的摯友所殺。趙盾得知訊息後,便決定回到晉國繼續為晉國的大臣。他的摯友對他說:“你現在回去,老百姓並不知道是你把晉靈公逼走的。你何不讓我去對老百姓說呢?”趙盾同意了他的建議。於是,趙盾回到了晉國,併成為了晉國最有權勢的大臣之一。
形容一個人的言行一致,有決斷力。例如:“他說話算數,言必信,行必果。”
483.果不其然
果不其然,指事實與預料的完全一樣。通常指好的方面。
在古代,人們相信一種預兆,即當一件事情發生時,它預示著未來會有好的結果。如果事情的結果與預兆相符,人們就會說“果不其然”。
用於表達一種期望或預測得到證實的情況。例如:“他果然得了第一名,果不其然!”
484.然然可可
形容人一味附和、恭順,毫無主見,缺乏自信。這個成語通常用於形容那些沒有自己想法和判斷力的人。
出自《孟子·盡心下》中的一段話:“曰:‘然則廢釁鐘與?’曰:‘釁鐘。’子道之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那麼就廢棄釁鐘嗎?”孟子回答說:“要用釁鐘。”弟子們於是跟著他重複了這句話。這個故事表明了弟子們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一味地附和老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