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選擇交往物件,儘量與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取得更好的成就。

336.分道揚鑣

人們分別走各自的道路,比喻人們按照不同的方向或目標去行動或奮鬥。

源於《北史·魏諸宗室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後,可分路而行。” 這是南北朝時期的故事,當時北魏的元志和李彪是好朋友,他們一起在洛陽做官。但是他們的性格和志向都不同,元誌喜歡讀書,李彪則喜歡權力。後來李彪得到了皇帝的賞識,被提拔為中尉。元志就不再和李彪來往,他說:“現在我們分道揚鑣,各走各的路吧。”

描述人們因為目標、興趣、理念等方面的不同而選擇各自的道路或行動方式。例如:“經過這次爭吵,他們決定分道揚鑣,各自追求自己的夢想。”

337.彪炳千秋

彪炳:文采煥發。形容偉大的業績流傳千秋萬代。

清代中葉,安徽休寧縣有一位木商叫汪啟茂,他到四川峨眉山販運木材時,在懸崖峭壁的棧道上,不慎失足,墜死於萬丈深淵。同行的木商們驚呼:“世間竟有如此忠厚之人,實為彪炳千秋!”便湊錢為他立碑紀念。

作謂語、定語;用於人的功勞等。

338.秋毫無犯

秋毫,鳥獸秋天新換的絨毛,比喻極細微的東西。

在楚漢相爭時期,韓信率領漢軍經過項羽分封的梁國進軍。一路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當經過一個年老的人家時,聽說老人一生都在研究《易經》,便邀請老人寫一篇文章來敘述自己的經歷和理想。老人寫了一篇文章,韓信看了十分感動,便賞賜老人許多禮物。

形容軍隊紀律嚴明,或者表示對他人尊重、無絲毫侵犯。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舉止十分得體、有禮貌。

339.犯顏直諫

敢於冒犯君主或尊長的威嚴而直言進諫。這個成語的出處是《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臣子冒著觸犯君主威嚴的危險,直言進諫,指出君主的過失或錯誤。這個成語通常用於形容那些敢於直言不諱、不怕權勢的忠臣或忠心耿耿的人。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犯顏直諫的例子。其中最著名的是唐朝時期的魏徵。他是一位賢明的宰相,曾經多次在朝廷上犯顏直諫,指出太宗李世民的過失或錯誤,並且多次勸誡太宗要勤政愛民、任用賢才。雖然有時候太宗會被他的直言冒犯,但是最終還是採納了他的建議,成為一代明君。

形容那些不怕權勢、敢於直言不諱的人。例如:“他不怕別人的威脅和壓力,敢於犯顏直諫,指出公司的錯誤決策。”或者:“她在會議上敢於犯顏直諫,指出領導的錯誤想法。”

340.諫爭如流

諫爭:爭相勸諫。勸諫的話爭先恐後,沒有不說的。形容爭著向君主進諫。

春秋時期,齊國相國晏嬰為人機敏,辦事果斷,是齊國有名的賢相。有段時間晏嬰身體日漸衰老,便向齊景公提出辭官回家休養。但齊景公不準,說晏子相位正是治理朝政得力之時,不能讓他走。晏嬰無奈只好勉強先幹。過了些日子,晏嬰認為自己的勸諫沒有起到作用,就又對齊景公說:“我有個心願,就是死後將墓地選在君王您的墓田中間,不知君王同意否?”齊景公默不作聲。又過了一段時間,晏嬰主動找到齊景公說:“我那個心願您同意了,我就安心死而瞑目了。”齊景公被晏嬰的諫言所打動,終於准許晏嬰辭官歸田養老。

比喻勸諫的話毫不猶豫,非常坦誠。通常用於形容臣子或下屬對君主的忠誠和進諫的勇氣。也可以用來形容非常坦誠、毫不隱瞞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例如:“他作為一名忠誠的臣子,諫爭如流,毫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