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勇求援增兵的信件傳回郢都,公孫尚提議由他領二萬人增援,被東方衛否決。

東方衛觀察新野王眼神,說道:“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屈屈秦國之所以還能蹦躂,就是因為我國沒有用盡全力,我提議向秦國發兵二十萬,一舉覆滅秦國,速戰速決。”

新野王點頭,贊同說道:“確實要速戰速決了,過了秦國還有巴、蜀二國等著,再拖拖拉拉,不得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寡人可等不起了。”

但由誰統領這二十萬人好呢?

讓一人獨攬大權他又擔心其造反,讓幾人共掌兵權他又擔心意見不合,鬧出矛盾,十成之力發揮不出九成。

敲了敲坐麻了的腿,新野王起身走了兩步,面朝殿外,仰望天空。

“寡人也許久沒活動筋骨了,這次便由寡人親征,興師二十萬,破秦。”

眾臣應諾,隨著時間推移,新野王威望逐漸增加,已經達到了新平王的程度,正是王權鼎盛時期,一聲令下,莫敢不從。

荀留站出來,猶豫著說道:“大王,中山、燕地叛亂有一段時間了,是不是該採取行動了?”

“臣擔心,我們全力以赴對付秦國時,叛軍反而趁機做大…還有…百越現在也不安穩……”

荀留的擔心也不無道理,新國調動二十萬大軍確實能很輕易的覆滅秦國,但這樣一來的話,內地空虛,北邊中山、燕地叛軍、南面百越、甚至已經臣服的韓國都可能起小心思。

搞不好就會變成與‘朕’一樣,把精銳都派出去打仗了,守家的沒留幾個,結果被偷家了。

新野王暗暗點頭,贊同荀留的想法,卻是自已一時腦熱了。

但是說出去的話,就如潑出去的水,自已已經放出話去,再收回的話,難免會傷及自已威嚴。

算了,這都什麼年代了,懂不懂什麼叫禮崩樂壞,反正自已也不是一言九鼎的人。

大不了再砍一批官吏,把丟掉的那一點點威嚴再找回來,官員都是畏威而不懷德的主。

新野王沉吟一會,對荀留說道:“那便這樣,由你領兵一萬,駐紮南部邊界,監視百越的最大幾個部落。”

荀留吃過一次敗仗後,就很少活躍了,也不是讓他閒著。

新野王目光在公孫尚與屈閡之間猶疑,顯然是有任務要交給兩人,迎上公孫尚期冀的目光,新野王心中人選一定。

“再由公孫尚你領兵二萬,前去詔安中山、燕二地的叛亂,如果叛軍願意接受詔安,便給予縣令一職,收回叛軍兵權。”

帶兵去詔安,待遇肯定就不會很好了,條件之差,到了宋江都不會答應的程度,說詔安,不如說是最後的通牒。

為什麼安排公孫尚去詔安,新野王也有自已的安排。

公孫尚領軍莽撞,軍事素養肯定沒屈閡好,但是屈閡在滅魏之戰中有大功,暫時都不知道怎麼封賞,再立戰功的話,就會威脅到王權。

再者,不能因為一次不和導致的失敗就否定公孫尚,再給他一次機會也能彰顯王恩浩蕩。

“屈閡、東方衛你二人留守郢都,負責後勤與居中排程,寡人領兵十萬,征討秦國。”

安排好一切,群臣再次拜同。

新野王十四年,春,新野王親征,調南大營兵馬以及各地守備增援前線。

南大營是一支駐紮郢都城外的軍隊,等同禁軍,是君主的親軍,有三萬人,武器裝備配備是最新、最好、最先進的。

新野王沿途所過,徵集郡兵、鄉勇五萬,合計八萬大軍增援前線。

又有二萬人不與新野王同路,提前抵達函谷關。

大王親征的訊息傳到前線,眾將士氣高漲。

秦王感到壓力了,提前收縮防線,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