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王十年,初,趙國出使新國。

馬車駛入郢都,稀稀落落的儀仗隊跟隨其後,塵土遮面,一個一個蔫了吧唧,可以看出路途並不輕鬆。

“到郢都了,大家打好氣勢,別讓新人看輕了。”

使節從馬車上探出頭來,對著其他人說道。

疲憊的儀仗隊只好打起精神,展開使節旗幟。

很快,便有負責外交的官員接待了使節隊伍。

使節表面來意說道:“在下趙國使節,出使貴國,求見新王。”

外交官員進行了通報,沒讓使節等多久,新平王就接見了他。

使節醞釀了下情緒,開口就說道:“我代表趙國而來,懇求歸附新國,請大王准許。”

新平王也是一楞,什麼情況?

寡人的王霸之氣都那麼強了嗎?讓人倒頭就敗,開口就歸附。

使節繼續說道:“我王曾經是先王的臣子,大王繼承先王遺志復國,按照法理,我王理應也是大王的臣子。”

“先王雖封我王為王,但我王內心總是十分彷徨,感覺德不配位,我王一心在想歸順大王,只是一直都找不到合適的時機。”

“現在,時機到了,我王特意讓我出使新國,表面歸順之意。”

使節所說先王便是指‘朕’,所說我王便是指趙王,趙王在未稱王前,是趙氏家主,就是‘朕’給他七萬武卒,讓他去攻打晉國的那個趙氏,最後封為晉王的趙氏。

有人會問了,不是晉王嗎?怎麼變成趙王了呢?

事情是這樣的,原晉國有四股勢力,晉國宗室、智氏、魏氏、韓氏。

晉國四股勢力都非常強大,智、魏、韓三家都有自已的大片領地,每一家都不遜色於晉國宗室。

當時,趙氏攻破晉都,消滅了晉國宗室,就繼續北上攻打智氏領地。

沒用多久就了佔據智氏領地,就當趙氏要攻打魏氏領地之時,留在晉都的武卒將領被魏氏策反了,在美人與金錢的攻勢下,搖身一變就成了‘魏武卒’。

連續的戰爭讓趙氏手中兵力不剩很多,又被策反了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趙氏的能量只比魏、韓兩家強上一些,不足以碾壓,換句話說,就是有失敗的風險。

於是,三家就選了一個地方,坐下來和平談判。

現在晉地最大的勢力就趙、魏、韓,並且誰也奈何不了誰,形成微妙的平衡,不如停戰下來瓜分晉地。

韓氏處於弱勢地位,但與魏氏結盟,兩家還是能勉強抗衡趙氏。

就這樣,一項成就達成,‘三家分晉’。

三家都有自已的地盤,以各自的地盤立國,晉國變成晉地。

趙氏建立趙國,魏氏建立魏國,韓氏建立韓國。

趙國之王,便是趙王了。

經過幾次土地置換,趙國的基本盤都在晉地北部,領土不與新國接壤,也很好避免了碰見老領導的尷尬局面。

新平王也不傻,怎麼聽,怎麼覺得趙國不安好心,就對使節說道:“既然趙國要歸附寡人,那就請趙氏及其親眷親自前來郢都與寡人說,讓寡人看見趙氏的誠意。”

新平王說的是趙氏,而不是趙王,有意強調新國並不承認趙國建立的合法性,如果有機會新國是一定要收回固有領土的。

“哈哈,其實這次出使我王是想親自前來的,但苦於兩國不相鄰,擔心過境之時被魏、韓兩國阻撓,才不得不讓我前來。”

使節笑著說道,輕鬆接住陷進題,不是趙王不想來,而是現實不允許。

為避免新平王不依不饒,使節丟擲另外一個話題。

使節吹捧道:“當今天下,唯我王、大王、齊王是英雄也,而我王、齊王都出於先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