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只要她一直在這裡就好。看著她在讀書或者寫字或者下圍棋或者發呆也好。

李弘遠憂心忡忡,攥著皇祖母的手,生怕皇祖母的病情更加惡化。

到了第二天正月初一,他從慈寧宮出發去太廟。他好希望皇祖母能跟以前一樣,跟著一起去,一起去看看皇祖父啊。皇祖母一定很愛皇祖父吧。他們說當初皇祖父跟皇祖母很相愛。皇祖父給皇祖母寫了好多信。他小時候偷偷地拿出來看過。都很深情。

如果皇祖母走了,她是去找皇祖父了嗎?

自嘉順三十二年正月,李弘遠只要不處理政務,他就來守著皇祖母,親自侍奉她,給她梳頭,喂她吃飯,喂她喝水,給她擦臉

他都親歷親為,不想留任何遺憾。

小時候,皇祖母就是這麼照顧他的,不辭辛苦。

太子從五歲時就跟著他臨朝,如今太子已經十六歲了。他把很多政務交給太子,太子處理好了再過來彙報,有時候找政務院核對下。他自己只負責上朝和處理密摺。

他一步不敢離開,生怕離開就會錯過。

可是他還是錯過了。

十一月二十八這天早晨,他去上完早朝。回來後喂皇祖母水喝時,就發現她的身體很冷。

李弘遠顫抖著伸出手來,在她鼻子下一探,大聲驚呼道,“皇祖母!”

皇祖母還是走了,匆匆的,沒有任何告別。就這樣靜靜地睡夢中走了。

“皇祖母”他的哭聲撕心裂肺。

皇祖母是他的祖母、母親、老師、朋友,親人

沒有皇祖母的教導和保護,他坐不穩現在的位置。

他不是皇長子,不是最聰明的孩子,也不是太后江氏血脈的孩子。

他母親生前失德,害死妃嬪,害死皇子,跟父皇爭吵,惹得父皇厭棄,被廢后賜死。

皇祖母的侄女在父皇臨終前被晉為慧太妃,而慧太妃生的二皇子,比他還先出生。若不是皇祖母坦蕩寬宏,但凡自私一點,這個位置根本不歸他坐。

皇祖母擔心骨肉相殘,甚至將他的二皇兄送去了最北的寒苦蠻荒之地,管理那裡的女真族,可謂苦心孤詣。

李弘遠拉著皇祖母的手,伏在榻前大聲慟哭。對身邊勸他節哀的話置若罔聞。

後宮裡哀切的哭聲一片,群臣們跟著趕到,盡皆跪下,痛哭流涕。能得到群臣如此愛戴敬重,可謂世間少有。

嘉順年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八,太皇太后江氏薨逝,享年七十歲。

因江月白執政期間功勞眾多,行政院對諡號爭論良久。

最適合的諡號為“桓”和“武”,即在開疆闢土、宣化四方的突出貢獻。但這兩字從未用於太后諡號。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昭”、“宣”、“景”等上諡字中挑選。

最終還是皇帝李弘遠一錘定音。

“皇祖母最大的功績是輔佐了三代帝王,嘔心瀝血,慈愛無私,諡法曰‘慈哲遠識曰惠’、‘施勤無私曰惠’、‘澤及萬世曰惠’,‘惠’之一字太皇太后當之無愧”。

群臣紛紛點頭,一致表示贊同。

最終將江月白的諡號定為“惠襄”,史稱惠襄太后。諡法曰:“施勤無私曰惠、慈哲遠識為惠”、“闢地有德曰襄、威德服遠曰襄”。根據景文帝遺詔,與其合葬於帝陵。

皇帝李弘遠罷朝七日靈前守孝,寄託哀思。海外皇嗣親屬皆親自回來祭奠。民眾紛紛自發展開紀念活動。

尤其是蒙古地區不少民眾聞訊悲聲痛哭,如喪考妣,紛紛唱起頌歌,為惠襄太后送行。

惠襄太后自二十二歲垂簾聽政以來,平定土爾扈特叛亂、平定安南叛亂,重拳打擊倭寇,有力回擊東察合臺汗國的蠶食挑釁。

積極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