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核反應堆就佔據了大部分成本!

除此之外,核潛艇的其他系統和裝置也需要採用高精尖的技術,這也會導致製造成本的不斷攀升。”

看到自己的同事進步的這麼快。

尤院士感到很是高興。

以往的時候他大多數都是在跟著大家的節奏走。

沒想到會這麼有想法。

進步如此快。

她鼓掌了一下,並且帶著贊同的眼神看著他。

示意讓他繼續說下去。

其他同事也是用著很贊同,很欣賞的目光看著他。

“而核潛艇的運用成本也非常昂貴,核燃料需要進行不斷的充填和更換。

這就需要核設施的支援,進一步增加核潛艇的總體成本。

綜上所述,核潛艇製造的難度主要表現在外形、材料和技術難度上,同時製造和運用成本也非常高昂!

我們要做的就是要減少一下這些問題的發生。

我覺得我們肯定可以做出來的!”

這是同事們每週一次的靈感大爆發會議。

每個人都在說著自己的想法。

但最主要還是要切題。

一開始來的時候很多同事都是沒怎麼說話的。

意見什麼的,更是不會說。

但現在不同了。

經歷了這麼久的時間。

大家已經靈活,活躍起來了。

“為了保護國家利益和國家的安全,我們需要更多地投入科技研發。

尤其是在軍事領域!

同時,需要我們更多地培育優秀的科技人才,提升技術水平!

伴隨著軍事技術的進步,我們也應警惕它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後果!”

大家集思廣思。

紛紛對於最近做出來的努力發出感悟。

並且也在積極得提出意見。

“形狀選擇只是核潛艇建造的第一步,潛航深度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

隨著水深的增加,物體所承受的壓力也越大,這對核潛艇的設計和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院士想著要讓大家更明白這個意思。

就繼續說道,解釋道。

“以人體為例,我們之所以無法進入深海,不僅是因為氧氣供應的問題,更是因為我們無法承受深海的高壓環境。

同樣的問題也存在於核潛艇的建造中,水壓過大會導致潛艇爆裂等嚴重後果!

但是,潛艇必須能夠在足夠深的海域活動,以發揮其作用。根據目前的科技水平,雷達是我們監測敵方的主要工具,其監測深度大約為400米!

換句話說,只要我們的雷達可以監測到400米以下的深度,就基本可以達到核潛艇建造的要求。

當然,我們希望核潛艇能夠潛入更深的水域,以減少被敵方雷達發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