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郭塵步入道壇的一騷操作和蓮花寶座出現,道壇弟子中,明悟之人再也不敢小覷郭塵了,只有個別一根筋的弟子還是沒把郭塵的到來當回事。
郭塵對那些無視他的人沒有正眼看一下,對道德天尊點了點頭傳音說道:“天尊您今天的陣勢有點大,想讓小子出醜吧?”
道德天尊急忙辯解道:“怎敢看道尊的笑話,只是想讓這幫徒子徒孫們見識一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們平時就知道眼高於頂。今天設壇特請道尊講經論道,讓他們開開眼界。”
郭塵運轉太初道源,把道德天尊大腦中所想的內容看得一清二楚,確實沒有發現有歪主意,也就一笑而過。隨即謙虛說道:“天尊捧殺小子了,小子恭敬不如從命。”
道德天尊才放下心,心想郭塵這小子還算上道,沒有折面子。郭塵對道德天尊的看法又上了一個層次,認為道德天尊已經是頂尖的人物了,還能這樣謙虛求教,不愧三清殿能在人仙兩界立於不敗之地,被眾神頂禮膜拜。
郭塵不再扭捏,正襟危坐,看了看三位天尊緩緩而敘:“對於道的修煉,縱觀全部道藏,涉及道修的方方面面,即便皓首窮經,窮其一生修煉,也難以全面掌握道的修煉的所有精華。甚至會迷茫,不知該從哪裡入手。面對浩繁的祖師經典,卻只如捧一盤珍珠寶玉,卻無法把經書上的文字內化於心,外化於為。”
“其實修道也需要遵循循序漸進的過程,從道最基本的經典入手,瞭解道的本義,知曉道對自已修煉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要明白為什麼要修道和如何修道。”
“其實這些道理在我們老祖的《道經》《清靜經》《太上感應經》中都有體現。只是他們的出發點不同,內容各異,但在你精讀後就會體悟到三部經典的背後貫通的一個字—道。”
本來讓郭塵來講經的,此時三位老祖認為郭塵把皮球又踢了回去。
急得道德天尊臉紅脖子粗,而郭塵則裝得像沒事人一樣,繼續講解:“剛才講了經,我們老祖的三部經書是當世所有經書的巔峰之作,這需要大家認真研讀。現在我們回到道的問題上,那什麼是道呢?太上道祖已經給我們的一個答案,就是道生一,認為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天地萬物因為遵循了道,所才能夠萬物相生。而世間萬物又各具特色,是因為萬物又充分尊重了自我本然特性,即曰道法自然。”
“世間萬物展現出來的各種形態,道祖稱其為德,而每一種形態、每一種德,體現的都是亙古不變的大道。因此修道與修德是相互的,修道的根本離不開自度與度人兩個方面,此可謂修養身之道和普濟眾生之德。為什麼有許多師兄師弟修煉了多年摸不著道的門檻,因為只重視自修,而忘了他修。捨棄了道祖《道經》的精髓。”
眾弟子聽了郭塵對道祖《道經》的解讀,恍然大悟,不斷地點頭讚許。三位老祖也忽然明悟了卡了萬年的梗死,也不住地點頭稱讚。玄都突然感到自已有突破的跡象,境界一下子從帝心境的八層竄到了帝神境,不只是玄都一個人,在座聽到的許多弟子都開始突破。
郭塵停下演講,道壇內掌聲雷動,猶如山洪暴發般,經久不息。
郭塵用手向下壓了壓,繼續說道:“再說如何悟道,道祖早在《清靜經》中給我們指明瞭人們之所以不得真道,是因為人生成長過程中一直在給自已增加生存砝碼,隨著境界的提高,難免會受到各種欲求的牽引,從而被五色、五聲、五味矇蔽了情志。而道祖在經書中告誡我們修行者,為道的第一要義即靜修二字,我們要學會對自已的欲求進行主動把控,不要讓自已成為慾望的奴隸。也只有當內心真靜時,才會參悟到無道背後的真道。”
一開啟話題,郭塵關不上閥門了。郭塵是誰,他在來之前剛剛領悟了太初道源,對於寰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