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夕瑤脊背筆挺如峭壁松柏,清冷孤傲,堅毅決絕,“先皇去後,陛下親擬諡號敬德,乃為念先帝之功。其後陛下金口玉言,終生以東齊為號,不忘東齊百姓。是,九娘不過是平城洛府小小女娘,可九娘始終遵循敬德帝和孝端皇后的遺志,砥礪前行,從不敢忘。九娘有父有母,有名有姓,絕不會因皇室榮耀而非典忘祖,也不會因身為女娘就自輕自賤。”

“孝端皇后曾言,東齊兒郎是國之柱石,東齊女娘也是國之瑰寶,東齊……絕不會用女娘換國之利益。”

孝端皇后是楊太后的婆婆,是當今皇后的太婆婆。

洛夕瑤站在堂上玉珠落盤一樣說得痛快,縱然她們心有不快,又哪個敢反駁?

三年無改父道為之孝。

東齊帝距敬德皇帝退位之時,早已超出三年,可他改父道可以,他敢堂而皇之說敬德皇帝和孝端皇后不對?

所以別說含光殿右殿一片安靜,就是左殿也無一人開口。

誰敢說洛夕瑤的話有問題,誰就是忤逆!

都說挾天子以令諸侯,洛夕瑤是沒有天子可挾,可她此時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誰敢否認她的話,就是不承認東齊最艱苦的歲月,就是忘卻東齊兒女灑在戰場讓的熱血。

這是要涼守疆兒女的心啊!

東齊帝放下酒盅,神色莫測地望向右殿,久久沒有開口。

楊太后是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毫無政治素養的渣渣,可皇后不是。

皇后見不好,立刻起身對皇廟方向一禮,“孝端皇后崩於塔拉城外,可孝端皇后的美名至今在塔拉城流傳。敬德皇帝為孝端皇后罷朝七日,親筆題字於碑上,訴孝端皇后之品性當為天下女娘表率。東齊太平盛世皆因二位聖人始,吾輩自不敢忘。”

皇后跪在地上,對楊天后行大禮,“請母后攜諸位東齊女娘遙敬二位聖人。”

楊太后冰涼的心瞬間回暖,她拿起空掉的酒盅,也不用宮女滿上,直接自己動手倒酒,因動作慌亂,還把酒灑到衣袖上,此時楊太后也顧不得了。

她走下臺階,站在諸女之首,身後是皇后和貴妃,右殿萬紫千紅對皇廟三拜九叩。

倘站在高處,定然能欣賞一個個裙襬在龍紋磚上綻放的美景。

楊太后顫顫巍巍地坐回主位,真是看一眼洛夕瑤的心情都沒有。

早知這小女娘如此可怕,她何苦招惹?

楊太后不過是想哄小孫女高興,為小孫女出個氣。

她著實沒想到洛夕瑤滿身是刺,哪個想伸手捏上一捏,定會鮮血淋漓。

天啊!

這誰敢惹?

諸位夫人不便在含光殿教女,只能用厲色讓自家女娘乖巧一些,不要去招惹是非。

她們可沒有皇后這樣的兒媳來給解圍呢!

別說是楊太后和皇后,就是東齊帝在此,都不好再提收為義女和漠北和親之事。

怪道洛夕瑤敢抗旨不尊,這可怕的戰鬥力,是一般人能有的?

今兒赴宴的貴女臣婦可是開了眼,漲了見識。

可其他人能站在一邊看好戲,寧馨公主不能。

事情是她惹來的,若她不能為皇祖母說話,豈不是傷了皇祖母的心?何況……她看到了,看到賀蘭臨漳在殿外同洛夕瑤說話,刺痛她的眼。

“洛九姑娘真是難言善道,明明是你因不合心意抗旨,怎麼偏要拿二位聖人說事?天下人都知皇祖母和母后孝順,你如此做,豈不是有用皇祖母和母后擋箭之嫌?不過洛九姑娘對二聖之事也真是知曉不少,不知道的,都得以為洛九姑娘是宗室出身呢!”

洛夕瑤眼皮一掀,直視寧馨公主,不卑不亢地請教:“九娘貧民出身又如何?寧馨公主的意思是隻有宗室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