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二十八騎,衝擊劉邦五千人的軍陣,最終還打贏了的戰績。
以至於後世人開玩笑。
說項羽帶的不是二十八個普通騎兵。
而是二十八個小子龍。
代指趙雲,趙子龍。
在曹操下令不放箭的前提下,能在曹營中殺個七進七出的離譜存在,河北四庭柱之一的高覽被他當場斬於馬下,嚇的張郃上都不敢上了。
更別說是帶著五千人的項羽了。
但如果把雙方的戰力拉到十萬人。
給雙方足夠的戰略空間。
韓信則能打過項羽。
至於十萬人以上,韓信是必贏的。
因為將領個人的帶兵能力上限,是有明確數值的。
有些將領只能帶兵幾千。
而有些將領能帶兵幾萬。
還有一些將領是帶兵幾十萬,或無上限的存在,因為當隊伍越多時,對於將領的管理能力的要求就越高,一旦超過了將領的這個帶兵能力這個上限,往往一場戰爭還沒開打,己方陣營就因為下達命令的準確程度不夠而陷入了混亂,所以,對於兵形式的項羽來講,他的個人能力上限僅僅是十萬人,或者說,走兵形式一道的將領,帶兵上限普遍都不怎麼高,包括霍去病這位冠軍侯在內的所有案例,只要是能作為案例的,都不超過十萬上限。
不過,相對應的補償就是,這樣的將領擅長打神仙仗,在他們面前,不存在絕對不可能打贏的仗,只要他們的節奏夠好,誰來了也白搭。
換句話說。
如果當時被包圍的項羽,不是那個心氣已經喪盡的項羽,眼見劉邦一次次的逃出生天,甚至是越來越強,像是打不死一樣導致心態失衡。
而是當年破釜沉舟的項羽。
是把八千江東子弟擰成一股繩的那種。
就算是韓信。
打他也是五五開。
換句話說,就算你有百萬大軍,如果你不身處陣中,你這百萬大軍只會像是雪球一樣,被我越滾越大,而如果你處於陣中,以我對戰場時局的把控能力,畢竟,兵形勢一派的將領,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對戰場時機的把控能力,因此,必然是能先一步找到核心從而斬首。
但兵權謀就不同了。
如果說兵形勢打的是戰術。
兵權謀打的是戰略。
這一類將領的帶兵能力往往極高。
但凡是能登上史書的,都指揮過數十萬人的戰役。
最出名就是韓信了。
號稱帶兵多多益善。
意思是越多越好,沒有上限。
因此,反過來說。
最終的贏家是誰呢?
最終的贏家是劉邦。
是這個在正面戰場上打不過項羽,論帶兵能力也不如韓信,只有人格魅力拉滿,極強的存在。
所以,從這裡就能看出來,個人名譽與實力無關。
幾十萬年前的歲月之主強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