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所瞭解的事物之外,恐怕是難以盡數與後世人相比擬。然而,在論及心思縝密,謀略深沉,眼光獨到以及識人千里方面,是否能夠遜色於我們呢?這時候,熊孩子賈薔連最普通不過的一句自以為是的謊話也都無法撒出口去...

這不免讓人想起無數古人留下來的至理名言,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那一句話‘伴君如伴虎’。的確,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伴隨在皇帝身邊,就如同行走在危險的邊緣。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當初那位已經卸任的太上皇答應過的事情,是否仍然算數呢?而且我們還注意到,那位最後陪伴在太上皇身側的年輕人,他用那充滿同情與憐憫的眼神看了太上皇一眼,這又是為了什麼呢?

皇城,大明宮。剛剛度過了萬壽節的隆安帝,此刻正端坐在養心殿西暖閣勤政親賢殿內,專心致志地批閱著堆積如山的奏摺。然而,僅僅批閱了幾份之後,這位面容略顯清瘦的隆安帝便放下了手中的硃砂御筆,緊鎖的眉頭透露出他內心的憂慮,他的目光沉重而憂慮,彷彿在注視著殿外的世界。

殿外的仙樓佛堂之內,矗立著一座莊嚴神聖的無量壽寶塔。秋風輕撫而過,銅鈴發出悅耳的聲音,迴盪在整個殿內,宛如梵音陣陣。隆安帝身為太上皇的第三個兒子,既不是嫡出也不是長子,在他還是皇子的時候,聲勢遠遠比不上其他幾位親王。然而,他卻是一位行事低調,踏實肯幹的人。因此,在朝廷官員之中,他被譽為埋頭苦幹的賢王。

哦!那位年高德劭的廉親王,因為他那與眾不同的性格特點——從不結黨營私,也不與大臣們拉幫結派,特別是對那些軍機大臣們,總是保持著一種恰到好處的距離感,因此,很多人都誤認為,這位廉親王並沒有爭奪皇位的野心,未來必定會成為一代明君,與大寶無緣。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太上皇在位三十年之際,竟然決定把大位傳給廉親王李哲,也就是我們今天所尊崇的隆安皇帝。

自從隆安皇帝登上皇位之後,他依然像在潛邸時期那樣,行事低調而務實,凡事都會向太上皇請教,尤其是涉及到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和罷黜。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太上皇便感到不勝其煩,於是頒佈聖旨,宣佈除非是影響國家根本的軍國大事,否則皇上可以自行決策,無需事事稟報。同時,皇上如果沒有要緊的事情,也不必每天都前往九華宮向太上皇和皇太后請安。

儘管如此,隆安皇帝仍然堅持每天早晚向太上皇和皇太后請安,無論是風雨交加還是冰雪嚴寒,從未間斷。他每天都必須親自前往九華宮,向太上皇和皇太后表達自已的敬意。

在朝堂之上,那些軍機大臣們的地位始終沒有改變,人們常說“一朝天子一朝臣”,但景初大臣們卻始終穩如泰山,屹立不倒。

然而,這樣的情況在三年後開始逐漸發生了變化。

有兩位輔政軍機大臣實在是無法忍受這種壓力,他們已經老眼昏花,耳朵失聰,無法繼續承擔這份沉重的責任,只好選擇告老還鄉。

隆安皇帝對此給予了他們豐厚的賞賜和隆重的送別儀式,讓他們能夠體面地離開這個舞臺。

到了第四個年頭,河西地區遭遇了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這使得一些大臣的醜陋面目徹底暴露出來。他們不僅趁著蝗災侵吞土地,還倒賣救災物資,甚至公然上下勾結,沆瀣一氣,從事人口買賣等卑劣行徑,簡直是無恥至極……

這次,隆安帝可不再像以前那樣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他直接傳旨給三司,用嚴酷的極刑處決了大批官員,殺得人頭紛紛落地。這件事在全國引起了轟動!

到了第五年,也就是今年,隆安帝更是展現出了驚人的魄力和決心,以迅猛如雷的速度,一下子罷免了三位六部的最高長官——尚書,還有六位侍郎,甚至連一位軍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