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之後。

在唐朝稱為貝州的地界,一條河流在武城一帶形成了人員熙熙攘攘的景象。

這條河流很有名,尤其是隋朝,人們對它的開鑿既愛又恨。

愛的原因,自然是在鑿通之後,這條河流給武城一帶的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至於恨的原因,終究還是因為對它的開鑿和修整,耗費的精力極大,以至於很多百姓的家庭曾為了它勒緊褲腰帶,甚至為它犧牲了家族成員。

當然了,到了唐朝,人們已漸漸淡忘了那些讓人不愉快的過往,而更享受來自它的便利。

這條河,現在人們稱它京杭大運河。

在唐朝的時候,往北京的方向還沒有徹底貫通,但已從南一直貫通到了洛陽,還延伸到了涿郡。

義淨的高祖在隋朝的時候,正好在齊郡一帶為官。

京杭大運河開鑿的時候,張氏一家敏銳地意識到武城一帶作為運河的交通樞紐地帶,將會逐漸成為繁華富庶的區域,於是,他們家族便以武城為主要的定居點,購置了家族棲息繁衍的土地。

官員最終選擇在自己的為官之地寓居,在古代是比較常見的。

義淨的高祖在齊郡為官之後,趕上朝廷的更迭,義淨的祖父和父親並沒有忙不迭地繼續為官,而是選擇了比較輕鬆的方式,在武城一帶不急不忙地經營者。

張氏家族的選擇,從他們的祖先——漢代謀臣張良的時候,已初步確定。

張良是姬姓,在春秋戰國時,他的家族曾經五代相韓,風光無兩。

但是在張良還很年輕的時候,韓國決定投降秦國。

從此,張良開始了他的俠義行動,在博浪沙伏擊秦始皇,試圖將秦始皇一錘斃命。

可惜,這一計劃失敗了。

在逃過圍剿之後,姬公子改名張良,得到了黃石公贈予的《三略》,經過用心研讀,最終選擇跟隨劉邦,幫助劉邦一路謀劃,最終幫助劉邦推翻了暴秦的統治。

劉邦曾經感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而張良在漢朝底定天下之後,做出了他“運籌帷幄之中”的最大謀略,他不要求高官厚祿,也不要良田美妾,選擇了一塊貧瘠的土地,保全了張氏家族的發展。

而《三略》更跟隨他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長達千年,到宋朝才被宰相張商英找到,並重新傳播。

儘管張良遵照黃石公的要求,沒有將《三略》留給他的後人,但張氏家族遵循張良留下的家訓,天下有道則顯,天下無道則隱,在世事的浮沉中,他們家族總是保持著平穩的發展態勢,不卑不亢地向前邁進。

定居於武城的張氏後人,在隋唐更迭中,他們主動減少了對政治風雲的參與,在武城一帶過著相對平靜的日子。

直到義淨出生之後,唐朝也進入了太宗貞觀年間,社會又漸漸安定了,他們才又開始了更多的社會交往。

機緣總是這麼巧合,義淨竟然和他的妹妹都被佛門看重,得以成為佛門弟子。

看著河流上爭流的舟舸,義淨感慨人生的無常,三十年前的他,大約是無法想象,他竟然會出家為僧吧?“師父,您到了.”

正在義淨感慨之際,舟子恭敬地對義淨說道。

“謝謝您.”

義淨付了船費,雙掌合十向舟子表達感激。

“師父,您是大善人啊,願佛祖保佑.”

舟子接過錢,感謝了一句。

義淨沒有多說什麼,他和他的師父善遇法師、慧智禪師以及他的師兄弟們都已習慣了。

他們所在的土窟寺所常常賙濟貧苦,這些是習以為常的事情。

剛剛走出渡頭,義淨迎頭遇見了一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