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義淨登壇講法的第十天,又有人問義淨去五天竺到底需要多少錢。

義淨還是問:“請問,你覺得一個窮和尚和一個富和尚,誰更能走到五天竺?”

那人說:“肯定是富和尚.”

義淨笑著說:“可是,在蜀地就出了這樣的怪事,兩個和尚都想去西天取經,真正抵達西天又回來的,是那個窮和尚。

等窮和尚回到蜀地,富和尚還在準備行裝呢.”

“師父,您是不是想說,君子憂道不憂貧?”

一個秀才站起來,問道。

“是的.”

義淨笑著點頭道,“公子說的是孔子的觀點。

孔子對貧窮是看得很透徹的。

在他看來,真正的貧窮,不是物質的貧窮,而是缺乏對人生價值的正確理解,缺乏對理想信念的堅持。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曾經絕糧,但他和他的弟子沒有被缺糧困住,他們挖野菜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那時候,有人離開了,孔子也適時讓弟子們明白了人堅定心志的意義和價值。

再拿蜀地兩個和尚來說吧.”

義淨看了看眾人,繼續說道:“等窮和尚回到蜀地,富和尚問他:你怎麼可能去了西天又回來了呢?窮和尚說:我就是去了啊。

富和尚問:你怎麼去的?窮和尚說:我就靠一簞食一瓢飲,一路乞討,就去了啊.”

“簞食瓢飲真可行?”

“簞食瓢飲真可行?”

義淨連續問了兩遍,看大家都不敢多提,於是說道:“是的,簞食瓢飲,真可行!”

為了讓大家更清楚,他於是進一步解釋道:“在佛教裡,常常說業力。

但是,還有一個詞,叫願力。

當一個人真心誠意想要做到什麼的時候,願力可能幫助他打敗業力.”

“那是不是說,只要我真心誠意想考取進士,我就能考取?”

秀才笑著說道。

“當然.”

義淨肯定說道。

“即使我命裡沒有也可以?”

秀才笑著又追問道。

“當然.”

義淨肯定說道。

“只要你真心誠意想要去做到,你就會努力朝著這個目標前行。

比如,要考中進士,必須要有足夠的福報才行。

如果你沒有足夠的福報,你就需要不斷努力去積攢福報。

積攢福報的方法,無非就是不斷行善積德。

所以,公子如果真有這願力,不妨許下做三千件善事來求取功名的願望,看看等你做到這三千件善事迴向之後,你是不是已考取進士.”

“那我得試試.”

秀才目光灼灼。

“三千件啊,一年才三百六十天,一天做一件,也要十年,你做得過來嗎?”

有人給秀才潑冷水。

秀才毫不客氣地懟了回去:“去去去,師父既然說了可以,那就一定可以。

不試試,怎麼知道?大不了,我將全家老小都招呼起來一起積德行善,你今天做兩件,他今天做一件,時間久了,我還真不信做不到三千件善事!”

“師父,咱們可說好,如果三千件善事做完了,我竟然還沒有考中進士,等您回國,我可要去找您評評理.”

秀才笑著說。

“好。

請大家一起見證.”

“我願意見證.”

“我也願意.”

大家樂得有人冒出來,也想看看這願力是不是真的能打敗業力。

“可是,怎麼才能知道我沒有考上進士的福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