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九年春,二月十五,帝都長安。
大唐自立國以來,第一個受籙於道教的人皇,法會如期而至。
皇玄觀,已經早早佈置妥當。當此時,旗幟招展,帳幔連綿。
皇玄觀東有承天金梯俯地,西有云浮屠頂天。煙柳青綠,紅日為光,偶有道家吟唱之音,時或丹鶴騰空作唳。真正可做欲界之仙都了。
龍位依舊是坐北朝南,在平地上。但是南面,與之相對的卻是高高的受籙臺。臺作九層,高九丈。上面張著九寶明黃法蓋。法蓋下面,坐著白雲子。此時衣著卻是變了,穿著內廷特製的明黃道袍,雙手持白玉道圭,抱元合一,閉目危坐。
法壇兩面設下了兩個副位,居左的是禪宗之首少林寺席位,子淨方丈赫然在座。十三棍僧著明黃色僧衣,站立身後,不曾安排弟子位。居右的座位,上面張著青絲華蓋,罩著玄色輕紗。正是王屋洞天三景師,玄宗胞姐,玉真公主,身後卻是兩宮女模樣的人伺候。左右兩座,一仙一佛,彰顯著皇家共尊之意。
北面就是在平地設定的玄宗龍位了,居於平地,起了不高的帳幔,上面張著九龍傘蓋。龍位正對南方,距受籙臺三百六十五丈遠。
除了南北兩主兩副位外,環繞周遭,設下了三百六十五座賓位法席,應周天星斗之數。這三百六十五座,皆是為洞天福地,古寺名剎的仙佛高真備下的。案上陳設著龍涎之香,佳果之味。仙佛諸宗,能得一席之位,皆是實力所致,並非朝廷隨意設定。三百六十五個賓位外,則是按各宗門人員情形,不固定加下的數張弟子位,有席無案。
此時三百六十五賓位,座無虛席,眾多仙佛高人,已然在座。羅鼎真人引著六名弟子,列座角宿。張重華一襲白衣,揹著一個藍布長包,也在羅浮洞天其間。此時,正面容整肅,淡然而立,並無一點左顧右盼的情形。
禮樂之聲大起,雄渾壯闊,人馬旗幟森嚴,天子儀仗羅列而來。太常寺以國之大樂引首,儀仗更是用大祭禮儀之鹵簿。此等排場,足見玄宗尊崇之意。
玄宗在遠處下了步輦,當先步行而來。天子威嚴要有,誠意更要有。畢竟,縱然他是當世人皇,這裡也不是能抖威風的地方。
玄宗著皇家道袍,持白玉柄拂塵,在北方龍位站定,以主禮相見周遭。白雲子,子淨方丈,玉真公主和周遭三百六十五席一眾仙真,起身答禮。
頓時間:衣袂齊刷刷,環佩叮噹;法器明豔豔,光華耀目。天樂相聞,鐘鼓奏響瑤池曲;香氣浮動,旗幡搖動雲中風。雖是人間天家觀,也作九重玉皇聞。
玄宗座旁,兩人挺身候立:右邊是高力士,雙手接下開道拂塵,請玄宗就座;左邊是金甲耀目的一位雄壯虎將軍,虯髯黑麵,風霜裡透著沖天殺氣。座位後面,則是公孫雲沚領著五音主環侍。大樂府外教坊女子人眾,都以輕紗遮面,頗有點異域胡風的感覺。
本次受籙,有玄宗欽命太常寺卿孟識海,親自主持法會。他金帶紅袍,於法臺下朗聲讀起了告天真文。讓這場法會,就此拉開帷幕。
受籙大會,大唐開國以來還是首次,並無成例可循。朝廷商議後,分作三個階段:一是告天真文,二是祭天法曲,三是承天受籙。
祭天法曲又分為三陣:第一陣,北天胡旋;第二陣,南天大儺;第三陣,霓裳羽衣。真正是集天下之大乘,盡人間之壯美。也是這次法會,最值得欣賞和期待的地方。尤其是霓裳羽衣舞,那是玄宗於夢中得曲,醒來親自譜成。並親自調教教坊內外兩部,排下了這驚世駭俗的法陣大麴。仙佛諸宗,本有耳聞,倒是想一睹為快。
三百六十五席環伺,北面龍位,南面高臺。中間左右大片空地,便是今天法曲樂陣的表演之地。左是樂官,右邊鋪滿胡毯的,便是表演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