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楊將軍,哦!現在要叫護國侯了!恭喜護國侯這次又立大功!”太子對楊琮溫和地說道,目光中流出讚賞看著跪在自已面前接過聖旨的楊琮。

當初太子和李老將軍一同北上平叛叛亂,奈何時運不濟,除了開始小勝兩場小規模的戰爭。

後期叛匪孫志夜襲朝廷軍糧草,李將軍急忙帶人馬去救援,誰知在回來路上被人偷襲,被人兩路夾擊。

李將軍身中一箭,雖不致命,但是性命也岌岌可危,養了一個月才脫離危險。

將軍受傷時,為了不影響三軍士氣,將此事壓了下來,全是副將和參將共同商議指揮。

那孫志狡猾無比,常常小股兵力騷擾朝廷軍,此人最喜偷襲,避開主力相殺。

不斷蠶食朝廷軍的勢力,兩個月就讓李家軍折損三分之一兵力。

就在一次戰場轉移後,孫志親自帶一隊人馬殺了過來。

口中囂張揚言,殺了李破雷,活捉大梁太子。

兩軍交戰之際,李將軍和敵軍拼殺時傷口崩裂,口吐鮮血,眼見成為刀下亡魂。

就在萬分緊急情況下,突然出現一幫人馬,訓練有素殺退孫志的人。

此人就是楊琮,他帶著自已的兵,經常會偷襲各路叛匪。

如今的叛匪當自已是替天行道,到處攻打各城池,殺入府衙處決不少官員。

後來他們開始襲擊城中百姓,所到之處燒殺搶奪,無惡不作。

楊琮帶著他的兵開始在外攻打叛軍,所有的補給都是搶奪叛軍繳來的糧草。

這個世道就是看誰拳頭硬,誰就是道理。

楊琮天生對戰場局勢十分敏銳,北方地形寬廣,很多地方被他走遍了。

他領兵迅速,轉移快速,絕不戀戰,令對手感覺其行蹤神出鬼沒。

楊琮知道李將軍帶軍在兗州一帶和孫志交戰。

他就悄悄帶兵在附近埋伏,潛伏下來,尋找機會,準備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這是楊琮第一次和孫志正面交戰,兩個都擅長奇襲的將領,在戰場上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最後孫志偷襲失敗,帶兵撤離,危急關頭救了李將軍和太子。

李將軍戰術上節節敗退,又身負重傷,被皇帝下書斥責。

他雖不甘心,多次上訴戴罪立功,最後因局勢所迫才不得不放棄兵權,回京述職。

皇帝也因楊琮殺敵有功,破格提拔他為威震大將軍,統領三軍。

臨陣換將乃兵家大忌,但是對楊琮來說像是來到了他的舒適區。

自從楊琮接管三軍,戰場局勢很快扭轉。

孫志偷襲多次都被楊琮反剿殺,此消彼長,短短半年時間,楊琮就收復大部分失地。

後來幾次大的戰役後極大消耗對方兵力。

這給大梁緩解不小壓力,正元帝在大殿上多次點名他是大梁福將。

楊琮也成為開國以來官爵上升最快的武官。

秋收冬藏,日月如梭。

一年多後孫志與楊琮在幷州主力對決,楊琮大敗孫志,斬獲三萬人,俘虜孫志身邊軍師,斬殺他的大將,最後孫志遁走雍州。

這場大梁建國以來,影響最惡劣,死亡最多,使得大梁國運極速轉弱,由孫志領導的農民起義終於結束了。

皇帝對楊琮是大加讚賞,君臣還在蜜月期內,皇帝賜封他為護國侯,和太子即刻回京受封。

太子對楊琮極力拉攏,一旦有楊琮加入太子陣營,那麼太子的軍事影響力就不容小覷。

楊琮就像滑不溜丟的泥鰍,對太子的好意來者不拒,照單全收,但是對太子暗示假裝不懂。

太子私下不斷回想,是不是自已做的不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