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鎮的九大集團公司,有建材集團公司、供銷集團公司,還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商業集團公司,推銷隊伍十分龐大。

排程與分配是最初的職能,但隨著商品的活躍,不斷有新的業務找上門來,比如將港澳那邊的日用百貨流通到本地,把南鎮的花木、水果、紡品等推售出去。這些鎮辦企業的推銷員,人到哪裡產品就到哪裡,成為這個年代極有代表性的市場活動。

燈飾最早只是私差,做其他生意的時候夾帶著推一推,隨著貨量的充沛和規模的聚集,集團公司也重視起來,逐漸成為一門單獨生意。因為豐厚的報酬,加入進來的人愈發可觀。

南鎮的燈飾行業雖還談不上特色產業,但已見興旺的苗頭,面對產品走出去這個命題,鎮上相關部門也在推波助瀾。燈飾一旦跑出名堂,企業效益、用工問題、全鎮產值,增益都是顯而易見的。再結合各個村裡的企業,一種由農而工的新態勢,讓人得以初窺。

炎炎仲夏的一天。

商業公司一位名叫馮建龍的外銷經理辦公室裡,一個氣宇不凡的人前來拜訪。

馮建龍乃是多年跑市場的人,識人自然有些眼光,這眼前人不是一般人物。此人巍巍有態、精氣矍然,戴著翠綠的串珠和金色的手錶,皮帶扣上映著閃閃的宮殿之門,舉手投足雍容穩重。

這樣的人一看就是老闆,而且不是土老闆,此人名叫薛君山,細聊下來居然是南鎮人,外出闖蕩多年,一直做著日用品的生意。

不久之後,薛君山便把話題引到燈飾上,馮建龍毫不意外,除了南鎮人自己向外走,各行各業做代銷代購的外來人,注目起來燈飾的也越來越多。作為有本地背景的薛君山,更清楚南鎮內在的光火。

不過薛君山卻提出馮建龍從前沒有接觸過的模式,他想以企業的形式打造鎮辦商業集團的外銷鏈,也就是說各司其職同走一條路,鎮辦企業為薛君山的公司提供更大範圍內的貨源支援,薛君山的公司集中把貨投向市場。

雙方把燈飾廠商的回報再行細化,乍看去是遭到稀釋,但如果有更大規模作保,相當於垂直收益變成平行收益,絕對是一條值得探索的路。

當馮建龍看到“君山日用”的市場框架,內心的猶疑又被打消不少,說白了商業公司最終要成形的就是這樣的海量渠道,他雖然做不了主,但已決定向上彙報溝通。

此時,馮建龍忽然想到徐海風託付自己的事,後面一打聽,那雷石燈飾的當家人原來是徐海風的小舅子,這讓他格外上心。

這所謂的外銷鏈,只憑動動嘴皮子定然無法說服上面的領導,可要是薛君山能拿出現成鮮活的案例,把紙上的市場框架變為生動的市場流通,這個模式也就有了運轉的契機。

從現實的銷路來看,鎮裡的燈飾企業無疑路數更多,且不得不說,鎮上企業自八二年的時候便有人提燈走天涯,摸索著這個行業最初的銷路。現如今,鎮上燈飾廠還在想方設法自身拓局,頗有進取精神。

反觀村子裡則一片粗放,走向另一個極端,幾乎沒有人去拓自家的銷路,都指望著鎮辦企業的推銷員。

更有一些不明就裡的村裡企業,把這裡面的事想得過於簡單,潛意識裡商業公司理所當然該如此。甚至為此還來鎮辦企業鬧事,全無市場概念邏輯,把事情想的和畢業生包分配一樣。

馮建龍心想,如果這個模式能帶動村裡燈飾廠的發展,不僅可以在短期之內快速擴充貨源,還能在鎮政府邀一道功,讓村裡的燈飾走出去,本就是當下的大議題。

有此思量之後,馮建龍果斷把雷石燈飾推給了薛君山,隱約間也傳達出幾分“試點”的意味。

薛君山心知,外銷鏈這個提法不是短期之內可以實現,首先他得博取鎮上的信任,把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