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從北海開一條運河,還會有匈奴什麼事嗎?

運河運輸便捷,三千里不過一個月時間而已,相對於傳統行軍,真的可以說旦夕即至,而從燕京運輸糧食過去,十石損耗一石,以中原的富庶,輕輕鬆鬆就把胡人按死了。

而且有水就有人,到時候沿岸密佈城鎮,可耕種之地盡皆開墾為田,同化胡人會更加容易。

只是郭守敬說的不錯,工期實在浩大。

“三十年而成,倒也不必急於一時。”趙昰轉身,撥弄著桌子上的地球儀,道:“此乃地球儀,地球,腳下之地,球也,朕以此為名。

其上圖案,乃是各洲洋之圖,雖說頗多空白,卻可見大略。

朕欲從編星曆,從北到南設觀星點,此工程同樣浩大,伱可願主持此事?”

呼~

郭守敬長吐一口氣,努力壓制著跪下去的衝動。

但不是說皇帝要重用,而是其中的知識。

以郭守敬的天文造詣,他沒想過地球是圓的嗎?

怎麼可能!

只是自古以來的“天命說”不允許他宣揚這個觀點而已,而宋國皇帝如此直言不諱,讓他有找到自己的感覺。

“陛下,星象顯示,大地確實該為圓形,只是仍舊缺乏證明,陛下可有良策?”郭守敬問道。

趙昰說道:“遣一隻船隊,選定一個方向一直向前,若是能夠回到出發點,可為證明。”

“臣願為陛下效力。”郭守敬不再矜持,投了。

“善!”趙昰接受了,道:“星曆編撰,非一日之功,亦非一人可成,卿可為欽天監丞,兼管茅山書院。

茅山書院正轉向天文,然而卻名師教導,卿與張易同去。”

“臣奉詔。”郭守敬應下。

離開了行宮,一直小透明的年輕人埋怨道:“郭師太過實誠,區區監丞便答應了。”

他叫齊履謙,七歲讀書,過目不忘十一歲時學推步星曆,兩年盡曉其法,至元十六年,初立太史局以修新曆,履謙補星曆生,從郭守敬學,後世對郭守敬成就和發明的瞭解,大多是他記載。

郭守敬為儲存天文儀器出城被捉,齊履謙本就很氣,如今皇帝只給了監丞,覺得是一種羞辱,要知道,老郭可是工部侍郎,妥妥地高官,而監丞只是低階官員罷了。

郭守敬缺不以為意,道:“我輩所求,在於天地,官職無足輕重。”

“只怕宋國皇帝戲言而已。”齊履謙猶自不忿。

“肯定不會。”郭守敬信心十足地說道:“若陛下不重視,國朝何以有新火炮、望遠鏡等物?

知曉海外有大洲而遣船隊探索,足見陛下學究天人,實非我輩所能揣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