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屋內,一股熱氣就撲面而來,讓手腳冰涼的魏延一行人爽得差點叫出聲來。

開門的動靜驚擾了正在工作的工匠們,不過他們只是抬頭瞥了一眼,發現來人是魏延後便不再過多的關注,而且低頭繼續處理手中的活計。

魏延見狀也不惱,揮手讓親衛將曲轅犁放在一旁,然後叫他們去一旁烤烤火暖暖身子,不得胡亂走動以防打擾工匠工作,而自己則穿梭於其中左瞧瞧右看看。

也許覺著晾著魏延不太好,更或許覺著他走來走去太煩人了,負責改良曲轅犁的大匠宋星放下手中的活走上來說道:

“鎮長,不知來匠作坊所謂何事,難道有什麼新的想法不成?。”

宋星的話讓屋內的工匠豎起了耳朵,雖然有點煩魏延平時指手畫腳的,但不得不說,他的建議是真的香。

“沒其他的事,主要來看看曲轅犁的情況。”

魏延思考了片刻說道,他是有很多的想法,但在曲轅犁面前都不值得一提,如果以後有機會再和他們探討也不遲。

“鎮長,我們按照你的想法將轅縮短一半,並將直轅改成曲轅,同時去掉犁盤增加了犁壁,再使用鐵製犁鏵等,使重量較之以前減少了三成左右。

不過和鎮長你描述的重量,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可我們已經盡力了,像犁箭、犁評、策額、壓鏟等都需要榫卯來固定。

儘管重量產出預計,但在幾次實驗中耕作效率都遠超之前,僅一頭牛配合三個人,一天就可以開荒十餘畝土地,這是直轅犁遠遠不能比擬的。”

對於曲轅犁的優缺點,宋星如數家珍的說到,從魏延提出曲轅犁的概念開始,所有人都付出了極大的心血來製造,作為底層出身的他們,當然知道曲轅犁的出現對於百姓們意味著什麼。

“雖然在改良途中遇到極大的困難,但大家都沒有放棄,一點一點的在摸索。

比如眼下我們正對犁鏵進行改進,在多次實地測試中,要麼翻土過淺達不到鎮長的要求,要麼翻土過深,導致耕牛不一會兒便力竭。

不聽根據我們掌握的要領,相信經過這次捶打後,應該穩定在耕地深度在一尺左右。”

宋星將魏延帶到冶鐵爐前,指著被工匠捶打的鐵片說道。

耕地深度一尺,即二十公分左右,這是魏延總結在以前在農村種地的經驗提出的翻地深度。

就目前而言,很難有作物的根系能長達二十公分,所以二十公分左右的土地肥力深厚,非常適合耕種。

“宋老先生不愧為襄陽有名的大匠,將此重任交於你手,是我做過最正確的決定。

但我觀曲轅犁仍有許多不足,特別是在重量與結構上,同我所想相差甚遠。

不知宋老先生,當初我給你畫的草圖,如今在何方?。”

魏延先肯定宋星以及工匠們的成果,然後才將曲轅犁的不足說了出來。

“鎮長給的草圖,老朽一直貼身存放,只是草圖之上的犁,太難複製了。”

宋星掏出一張圖紙,上面有一架極其簡略的曲轅犁,可就是這樣簡略的結構看起來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太難了。

而且此犁上沒有犁箭、犁評等結構,就是光禿禿的一片著實顛覆了他的認知。

很明顯,魏延所畫的乃是一千多年後臻至大成的單人曲轅犁,犁只有三部分組成,犁架、犁轅、犁床。

犁架,是由一根略微彎曲的木頭,以及兩頭繫著的繩子組成,主要作用於牛與犁的連線。

犁轅不必多說,就是一根縮短而彎曲木料,連結犁架與犁主體部分。

犁床,是以一根彎曲的木料為床,前端鑲嵌犁鏵、犁壁,至於犁箭、犁評等結構統統取消,最末端便是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