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切莫氣餒,此策雖不能大肆推廣,但仍不能掩蓋它的過人之處,待時機以至,亮會親自向主公進言,推行此策”
諸葛亮怕魏延失落,趕緊出言安慰,僅從生產隊之策能看出,魏延有蕭何之才,對於現在的劉備來講,重要性和自己不遑多讓。
所以,魏延的道心,可千萬不能破碎啊。
“軍師放心,在下從未氣餒”
魏延當然沒慫,他還年輕,未來的日子還長著呢,等劉備入主益州,內有強兵悍將,外有山川之固時,就是他為世家掘墓的時候。
“文長,亮還有一事不明,何為曲轅犁,何為精耕細作,何為農家肥,何為科學”
諸葛亮一波四連問,讓魏延不知從何談起,索性從懷裡掏出曲轅犁圖紙,向諸葛亮詳細闡述曲轅犁的優劣、工作原理、力學結構,以及製作的難點。
“此犁甚是精巧,幾根木料組合之下,竟然有如此神力,荊南之地的百姓有福矣。
文長所求之事,亮已明瞭,待主公抵達之後,我等便一同去長沙一觀,若真如文長所言,就算是砸鍋賣鐵,也定要此神器惠及天下”
對於圖中的曲轅犁,諸葛亮驚歎之餘,也對其缺點了然於心,幾根木頭,一節麻繩,荊南之地遍地都是,唯獨小小的鋼釘,卻讓諸葛亮犯了難。
多年的戰亂,不但讓大漢儲存多年的鋼材急劇消耗,就連熟練的工匠,要麼死於戰火之中,要麼流落於荒野,不知所蹤。
所以,在黃巾之亂時,還能用鑌鐵、百鍊精鋼來鍛造神兵,可到現在,短短二十年的時間,幾乎將所有鋼材儲量消耗一空。
目前儲存和新鍛造的鋼材,幾乎都用於同生、熟鐵合煉,加強材料的強度,讓士卒的甲更堅,兵戈更鋒利,很難像之前一樣,單獨為猛將鑄兵造甲。
所以,就算曲轅犁很誘人,但諸葛亮還是不能保證,能穩定供應鋼材,畢竟安心種田的前提,就必須要有足夠多武力,不然就成了運輸大隊長。
魏延點頭表示理解,便不在鋼材一事上多做糾結,繼續對諸葛亮的疑問進行解答:
“精耕細作,其實不難理解,軍師可以將作物的一生,想象成人的一生。
如果一個嬰兒從出生開始,便給他優渥的生活,良好的教育,父母的呵護,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其成年之後,必定比無人供養,無人呵護,無人教育的孤兒,未來肯定要更廣闊些。
作物亦然,目前百姓耕種的方式,非常粗獷原始,都是將種子撒在地裡,便不再做管理,等待秋收收穫。
這樣的耕種方式,和無人供養的孤兒有何區別,這樣的糧食怎麼可能高產。
假如在種植之前,先將土地上的雜草、碎石、樹根等去除,再深翻土地一尺餘,將底層富含營養的泥土帶到表面,用來供養作物生長所需。
然後先在“屋子裡”,培育水稻幼苗,再移植到土地裡,讓其具有抵抗風雨的能力。
最後,在水稻成長期間,勤除雜草,多施肥,觀察病蟲害,在水稻抽穗時,用河水灌溉。
如此這般,用呵護幼童的態度去呵護作物,相信作物也會如孩童一樣,給我們滿意的答覆。
軍師,在下所言或許離經叛道,但也不無道理,人既然能如此,作物為什麼不能呢。
在下在革新鎮已開墾近萬餘畝良田,皆會按照此方法耕種,軍師如果不信,待到秋收之時,一切便能見分曉”
魏延知道用這個比喻,好像是有點讓人難以接受,但沒辦法,以他的文學水平,只能想到這個。
“文長,你或許言之有理,任何新事物的出現,總離不開勇於探索之人,待到秋收之時,亮一定會親至,希望你不要讓我等失望。
對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