枚是真的,縱使得不到,能看上一眼,這也是一件值得吹噓的事情。

“看著好生霸氣!”有人發出了一句驚歎。

“看著有點小…”

“不不不,史書記載傳國玉璽,方圓四寸,上鐫五龍交紐,秦代的“一寸”,相當於現在的2.31厘米,因此這枚傳國玉璽邊長大約9.24厘米,大小正好…”

“……”

傳國玉璽全被人擠滿了,後面的人想擠也擠不進去,只得大叫道,“上面有字嗎?”

馬上有人回道,“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體,字型沉穩凝斂,深淺循替。確定符合史書描寫。”

有人又道,“可有金子修補過的痕跡?”

裡面有人答道,“有,金鑲玉,整尊璽看起來,素爽潔淨,如嬰兒肌膚,細膩柔和,嚴如體溫之感,沒有絲毫的冷硬感!”

有人繼續問,“整塊玉看起來如何?”

有人答:“整塊玉澈深穆、純淨滋潤、似透非透,近於乳濁,絕不是粗製濫造,實乃上品玉質!”

又有人問:“…“上鈕交五龍”,五龍雕刻如何?”

裡面有人回:“螭龍!”

“螭龍?可有說法?”一位菲律賓的商賈華人嘀咕道。

“在秦漢玉器中,龍的造型繼承了戰國風格,並非現代意義的龍,更不是恐龍,而是“螭龍”,螭龍也叫“螭虎”,又稱“蟠螭”,螭,是古代神話中的動物,傳說的龍生九子之一。其形狀盤曲而伏者,稱蟠螭,玉器上的螭龍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了戰國晚期,玉器上的螭龍紋已經較為常見,戰國螭龍主要作為玉器的裝飾紋飾,大多呈“s”形彎曲的行走狀,多為鏤雕!”

“……”

聞言,眾人恍然大悟。

有人問:“天命石氏呢?”

裡面有人回:“有,右側加刻了“天命石氏”四個小字,正如史書所言的一模一樣!”

纂體,金鑲玉,天命石氏,這些都是˙正是傳國玉璽眾所周知的特點,也是透過眼力能觀賞到真假的一切痕跡點。

“竟然都與真品相符,看來仿製程度很高啊……”

儘管這些特點都與真品相符,但仍有人對這枚尊璽持懷疑態度,認為這就是高仿之品。

這時,又有人叫道,“上面可有“大魏受漢傳國玉璽”幾個字?”

聞言,眾人眼前一亮,連忙再去檢查。

“大魏受漢傳國玉璽”,這是另外一個故事,知道的人並不是很多。

公元220年,曹操的長子曹丕,剛繼承魏王位,就迫不及待逼迫漢獻帝禪位。

為了證明自己稱帝是“天命所歸”,曹丕特意命人在玉璽上刻了八個字:“大魏受漢傳國玉璽”。

這件事情被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創作的一篇記敘散文《玉璽記》所記載。

褚遂良出身河南褚氏,家世顯赫,隋末時期,追隨西秦霸王薛舉,

歸順唐朝後,得唐太宗重用,官至宰相。

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升任右僕射,冊封河南郡公。

武則天稱帝時,因反對武則天,貶為潭州都督。

一生經歷了數位皇帝,乃是為數不多可以接觸到傳國玉璽之人,而他寫的《玉璽記》可信度是非常高的。

不多會兒,又有人道,“又,雖火燒的跡象明顯,不過可辨“大魏受漢傳國玉璽”幾字!”

這人回覆的答案卻令眾人心頭一沉。

莫非這是傳國玉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