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想。
果然不出所料,這裡竟然是先天五太中從太始衍化至太素的奇點。以此地為中心,外側是充裕的五行之力環繞追逐,交織出各種異象。
現在看來,即使盤古不去開闢洪荒天地,這混沌未來也必將成為一個能真正包容萬物,成為比洪荒更加浩大的世界。世人常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亦有傳說記載通天教主在封神之戰末期,曾放言要破碎洪荒,重演地水火風。但其實一切的根本就在兮夜腳下地這片小小的土地之中!又怎麼能不感到驚奇,難怪生機魔神能誕生於此,稱她為太素的第一個生命都不為過。
所謂地水火風,實際為後世佛教所流傳,全稱應該是地水火風空,表達出佛教者對於世間運轉的一種理解,也從縱向的闡明瞭一切物質與能量變化的過程,首先是堅實的土地,固態,肉眼可見,手可觸控,位於最底層;而後是水居於土之上,液態;其次之上便是火,介於液態與氣態之間;然後火之上是風,氣態,難以觸控;最後便是空,也就是虛無。
將物質與能量從最開始到最後的衍化過程用簡短的幾個字概括。也是對陰陽之變的一種極為獨到的理解。剛好對應著兮夜之前所經歷的一切,至於雷電,則是作為一種能量消損所產生的一種現象。
當然,日常說的金木水火土五亦是對陰陽之變的一種理解,不過不同於佛教物質能量縱向的表述,更加偏向於橫向的對物質變動規律進行的總結。陰陽之變衍化出五行之力,後世多理解為,五行是組成世界最基礎的元素,萬物都有與其對應的五行特徵,萬物在按照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運轉著。其中土元素不僅包容著萬物,更在五行中有著調和的作用,故位居中央,形成相生相剋的多維立體拓撲圖。
陰陽之變最好理解的如同四季,大地為居中央,陰陽二者,得變化為四,陰陰為冬,陽陽為夏,陰陽為春,陽陰為秋,倒也似乎是一種不錯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