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落,古樸而寧靜,五孩童之家,猶如田園畫卷中的一抹亮色。李頌筠,身為長姐,今年芳華十一,肩負著家中諸多瑣事。大弟頌軒,年方九歲,已頗顯懂事之姿。小弟頌瑾與二妹頌萱,乃孿生兄妹,同歲七歲,天真爛漫。小妹頌瑤,年僅四歲,嬌小可愛,惹人憐愛。

一日,陽光明媚,李家院落中,頌瑤不慎摔倒,痛得淚眼婆娑,哭喊不止。頌筠聞聲,忙丟下手中菜刀,疾步而來,輕輕抱起小妹,柔聲安撫:“小瑤莫哭,姐姐在此,一會兒便不疼了。”言罷,抱著頌瑤,緩緩步入屋內。

李家雖院落寬敞,但屋舍簡陋,僅有三間破屋,風雨飄搖,不知何日將傾。其中兩間,住人而已。頌筠與二妹、小妹居於左屋,兩小弟則居於隔壁。餘一間,乃廚房之所在。屋後,有菜園一隅,茅屋一間,用以存放雜物。

頌筠將頌瑤置於床上,細觀其傷勢,雖無大礙,但青紫一片,令人心疼。此時,頌軒懂事地言道:“大姐昏睡兩日,定是餓了,我這就去取食來。”頌筠點頭,頌軒便匆匆離去。

須臾,頌軒端一陶碗入屋,碗中乃稀粥一碗。粥中米粒稀疏,幾可透光,然而頌筠飢腸轆轆,亦不顧許多,端起便飲。忽聞“咕咕”之聲,原是頌瑤之腹鳴。頌筠望去,見頌瑤大眼含淚,可憐巴巴地望著碗中粥。頌筠心中一軟,將碗遞於頌瑤:“小瑤餓了便吃吧。”頌瑤搖頭如撥浪鼓:“此乃大姐之食,家中已無米,大姐病重,小瑤不能吃大姐之粥。”頌筠笑道:“大姐已不餓,小瑤快吃。”言罷,將碗塞於頌瑤手中。

頌瑤小心翼翼地飲著粥,其間又聞“咕咕”之聲,頌筠望去,見弟妹皆眼巴巴地望著頌瑤手中之碗,顯是皆未進食。頌筠心中一酸,開始打量屋內。屋內雖簡陋,卻乾淨整潔,一木板床置於屋中,床單被褥雖破舊,卻洗得乾淨。蚊帳之上,補丁重重,不知歷經多少歲月。

此時,陽光透過破舊的窗欞,灑在屋內,斑駁陸離。頌筠望著弟妹們稚嫩的臉龐,心中湧起一股暖意。雖家境貧寒,但姐弟情深,相互扶持,亦是人生一大幸事。田園之中,雖無金玉滿堂,卻有親情濃濃,亦是人間至樂。

細觀吾之弟妹,衣衫頗為不稱,大小皆不適宜,色已褪白,且有些許磨損之處,全身狼狽,宛如異域難民之狀。然其容顏尚佳,雖因飲食不繼,身形瘦弱,面色黃瘦,然五官猶精緻。倘若得悉心養育,必為清麗可愛之孩童。

“汝等在此安坐,吾將外出覓食。”頌筠囑之,遂出屋。入廚一瞥,米缸空空如也,遍尋無所得,唯鹽罐尚存餘鹽。

既已尋遍,頌筠只得接受現實,提起竹籃與鋤頭,出門尋覓野菜。幸得此身記憶,尚知村中路徑。李家之院背靠青山,獨立於山腳,距村甚遠。門前溪流潺潺,源自山澗,清澈見底。然溪中並無游魚,果應“水至清則無魚”之古訓。

頌筠沿途尋覓,見山腳潮溼之處,薺菜叢生,鮮嫩可口。遂蹲身挖掘,然野生薺菜瘦弱,看似繁多,實則挖掘許久僅得少許。頌筠持續挖掘,漸往山上行去,薺菜頗豐,應足今日之需。正細心挖掘間,忽有異物滾落,擊於手背。細觀之,竟為大土豆。

土豆乃珍饈美味,遠勝薺菜。頌筠拾起土豆置於籃中,復於旁側搜尋,未行幾步,於灌木叢中見一大袋土豆。欣喜之餘,心生疑惑,因袋乃塑編網袋,非古時之物。

雖不知此為何朝,頌筠確信身處古時。蓋因繼承此身記憶,生活狀態歷歷在目,且弟妹衣衫亦顯古時風貌。若真為古時,何有此塑編網袋?思之無解,遂不再深究。

眼望大袋土豆,重約百八十斤,頌筠力微,難以攜歸。“倘若能一瞬移歸,實乃幸事。”心念一動,竟脫口而出。神奇之事遂生,眼前土豆竟莫名其妙消失無蹤。

頌筠幾欲驚跳,莫非眼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