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堂課,王炳先沒有再講任何題目,而是詳細的和大家講了關於高中數學聯賽的歷史,發展和目前的考試模式,以及考試內容。

“1981年,在大連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數學普及工作會議上,確定將數學競賽作為中國數學會及各省、市、自治區數學會的一項經常性工作,每年9月第二個星期日舉行“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

王炳先在講臺上說的認真,張馳他們在臺下聽的仔細,雖然很多都可以查得到,但是在這種環境下,聽資深競賽老師,給自己娓娓道來高中數學聯賽的前世今生,仍然讓張馳陶醉。

“競賽分為一試和二試,在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全國約400名學生有資格參加由中國數學會奧林匹克委員會主辦的“中國數學奧林匹賽(CMO)暨全國中學生數學冬令營”(每年11月)。各省的參賽名額由4人到30人不等,視該省當年的聯賽考試成績而定,且對於承辦方省份有一定額外的優惠。

為了促進拔尖人才的儘快成長,教育部規定:在高中階段獲得全國數學聯賽省、市、自治區賽區一等獎者便獲得保送重點大學的資格,對於沒有保送者在高考中加分,加分情況根據各省市政策而定,有些省、市、自治區保留了競賽獲獎者高考加5分到20分不等。

對二、三等獎獲得者,各省、市、自治區又出臺了不同的政策,其中包括自主招生資格等優惠錄取政策。為嚴格標準,中國數學會每年限定一等獎名額1000名左右,並劃分到各省、市、自治區。各省、市、自治區在上報一等獎候選人名單的同時,還要交上他們的試卷,最終由中國數學會對其試卷稽核後確定獲獎名單。”

王炳先停頓了一下,看了看臺下意氣風發的弟子們。幾個月後,他們有幾人是走出吉春能去參加全國的奧賽冬令營,有幾個是能拿到省一,取得名校的保送資格,恐怕只是寥寥幾人。更多的是拿到省二、省三,透過強基計劃想辦法去一些學校。這些才是大部分人的歸宿,也是他們參加數學聯賽的意義。正式應了那一句古詩:“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數學聯賽是9月的第二個週末,出成績也是9月,正好開學。這個時間,就是要讓那些不能更進一步的競賽生們,早日安心備戰高考。只要心態調整好,高考數學,甚至其它理科,考出高分完全不是難事。

但每年都有幾個意外,他們競賽失利,最終高考也鎩羽而歸,讓人唏噓。

清了清嗓子,王炳先繼續說:“咱們這個高中數學聯賽,最早是在華羅庚、蘇步青等老一輩數學家的倡導下,從1956年起,開始舉辦中學數學競賽。後來從京滬廣漢幾個城市,發展到29個省市,最終在1981年才透過全國數學普及工作會議確定下來。”

“考試模式和時間安排基本每年都是固定的,這幾年因為情況特殊,時間有些許改變。聯賽就是9月9號的考試,分為一試、加試(即俗稱的“二試”)。各個省份自己組織的“初賽”、“初試”、“複賽”等等,都不是正式的全國聯賽名稱及程式。

有的省光是數學聯賽之前,就有預賽和複賽這兩關,當然這都是競賽大省,比如東海市、江浙省、燕京市、江南省、鄂省和嶺南省等幾個省市。咱們吉春算是競賽小省,聯賽之前的考試就只安排一場預賽,今年是7月25號。

預賽,其實就是一個比高考難度增加一些的考試,難度不大,主要是刷下一批能力一般的學生,當然好處也有,有信心能拿到前十名的,會有獎金。”

“老師,獎金多少啊!”張馳一聽有獎金,簡直眼睛都綠了,現在就是差在這了。縱有千般才華,沒有本金,自己也是無能為力。

臺下 的同學們鬨笑起來。因為預賽前十名並不容易,而且預賽就是要透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