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發生在唐朝玄宗年間,八百里秦嶺的大山腳下有一個不大的村落,村民大都以獵捕野獸、採集草藥為生。有一年,那裡突然發生多起人畜失蹤事件。當地府衙知道以後,以為山中猛獸捕食人畜,便組織狩獵的獵戶前去捕殺。不料走進山中卻不見半隻野獸,連蟻蟲飛禽也不見一個,除了一名獵戶因途中扭傷腳踝,半路返回外,其他獵戶盡數失蹤。府衙怕再有人畜失蹤擔責丟官,索性便將整個村落悉數搬遷出來。

不久後,一名獨臂道長雲遊到此,自稱南華真人。聽聞此事後,認定必是妖物作祟,執意要進山降妖,找回失蹤人口。百姓皆上前勸阻,怎奈那老道態度堅決,百姓阻攔不住只好任由他去。此後再沒有出現過。

八百年後明朝天啟年間正陽縣,山中一獨臂道人正在秦嶺山間遊蕩,剛好遇到一夥獵戶,道人上前打聽此時為何處又為何年,那些人見他面黃肌瘦衣衫襤褸,碰巧最近村民家中孩童失蹤,便認定與此妖道有關,欲將其擒獲,不料老道看似無力,卻武力高強,手段凌厲,很快便將那眾人打得落花流水跪地求饒,道人一時大意,卻不料身後還暗藏一人,兜頭一棒將那道人掀翻在地。眾人一擁而上,道人奮力反抗,卻無濟於事,那些人等將道人壓在身下拳打腳踢,道人被打的口鼻流血。後又從身上搜出一沉重方盒,眾人見此盒精美定是不俗之物,迫不及待的開啟,見一石片閃閃發光。那道人大叫不要觸碰,怎奈那些窮苦之人如何見過此等寶物,見道人如此急切,更加認定此為寶物,一人拿起方盒按動機括,寶盒彈開,一發光石片映入眼中,待那人迫不及待取了出來,剛剛拿起就發出淒厲的慘叫,眾人驚恐望去,只見那人衣領處冒起白煙,接著露在外面的脖子冒著淡藍怪火,抽搐著倒地,轉瞬成灰地上只剩所穿衣物,方盒與那害人石片一同掉落。

其餘幾人嚇得目瞪口呆,愣當場不知所措,道人趁機掙脫,彎腰拾起石片放入寶盒。那些人等見道士妖術高深,自知不敵,落荒而逃鳥獸作散。一溜煙不見蹤影。

道士彈去衣物灰塵,拭去鼻血跡看著地上隨風而逝的灰燼長嘆一聲。向山下走去。

行了半日便到山腳,這時見到對面來了一夥官差如臨大敵般手持杖棒將其攔住,道士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只能任其將自已拿獲。

原來那些獵人落荒而逃後就有腿腳快的飛奔衙門報了官,縣太爺聽說偷盜孩童的歹人逃到山間急令捕快前來抓捕。

道人被五花大綁地便要帶著他送到正陽縣衙門。那縣太爺姓劉名志貴,平時素來尊僧重道,見此人雖然衣衫破舊卻頗有仙風,便讓道人上前問其究竟,那道人稱自已乃是雲遊道人,誤入深山尋不得路徑,被困山中十餘日,今日正亂闖之時遇得那夥獵戶,不由分說的便將自已掀翻在地,自已為求自保方才奮力抵抗。

老爺又問起那方盒為何物,道人辯稱方盒內之物為秦嶺罕有火樹朽爛萬年所化,人碰皆焚。得知此物在此,害人不淺,自已才甘冒風險前來處置。

此番說詞如何能騙過學識淵博的縣太爺,那縣太爺見老道未說實話便拿倒也不曾為難於他,只是說前些時日縣中時常丟失孩童。百姓驚恐,見你從山中而出又說不清來路,暫且將你收押,來日堂審,說罷便將道人收入牢中。

夜晚時縣太爺令人將道人帶到書房。再次問起道“汝乃何人,我見爾等不似那偷盜孩童的歹人,如不相告明日公堂之上難免枉受皮肉之苦,還是從實說來罷。”那南華卻是一言未發,目不斜視的盯著眼前之人,那縣太爺見老道如此無理,心中不由惱怒大聲呵道“你這妖道好不知好歹,本官不忍誤枉好人才好言與你相勸,你若隱瞞,明日公堂之上對你用刑,看你招還是不招。”說罷揮手就要將老道送回大牢。這時老道突然發言說道“且慢,貧道並非作惡之人,也非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