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八百年前大唐年間,那老道為尋秦嶺山中失蹤黎民,單衣匹馬獨入秦嶺巍峨群山之中,歷時數日未嘗所遇。這一日,行至群山之巔,因水囊已空,欲尋水源,卻聞耳畔流水潺潺,舉目四顧,並未見溪流泉眼。正疑慮之際,足下草叢掩匿缸口粗細大洞,老道猝不及防,不慎踏空而陷,瞬息之間,身如巨石般疾墜深淵。
老道心道大事不妙,這煙囪般豎洞深不見底,想必不下百餘丈,照此下落之勢,大羅金仙也恐難自保。待四下觀望欲尋一落腳之處,卻見周遭卻皆為壁上流水,滑溜無比,無所攀附。正心緒煩亂間突覺洞中有強風自下而上,恰能抵擋疾速下墜之勢。若照此速下墜,說不定尚有一線生機。想到這,老道舒展四肢,迎風而下,下墜之勢立減,待平穩身形後,身如雨燕般漂浮。隧四下檢視,見洞形狹長,愈向下愈寬廣。
如此下墜一柱香間,見洞底漸寬,風力驟減,下墜之勢劇增,所幸洞口微光閃爍,洞底已見輪廓。一方圓十餘丈水潭現於洞底。
頃刻之間,已墮入洞底寒潭之中,冰冷徹骨。幸得天公垂憐,此潭乃山上流水經年沖刷而成,深不可測,雖遭重創,猶得以保全性命。
潭水冷冽,而後奮力爬至岸上,喘息方定,胸中憋悶稍解。掙扎上岸後,疲憊不堪地坐倒在地,待氣息略平復後,才緩緩站起。藉助洞口微弱的光線,發現自已身處一個異常高大的洞穴之內,周圍草木茂密。老道攀上一塊高大的石臺,觀察到洞壁四周各有四個小洞口隱沒在黑暗之中,看此形狀宛如蜘蛛的八條腿一般。有風從這些洞口中吹出,老道心中不解,難道其餘八條支洞皆通往洞外。
隧取出玄石照亮進入一支洞內檢視,洞高一人有餘圓形洞壁長滿枯草,筆直通往前方,老道向內走去,沒走多遠前面就被巨石爛泥等物堵住,人不可行,卻有風不斷吹進,接連老道又挑了幾條支洞依然如此。
站在最後這條支洞邊,此洞卻無風吹過,莫不是是條死路,只是目前被困在此已無處可去,若不尋得出路莫說尋找失蹤村民,即便自已也將困死於此,只能前去一探了。
此洞地勢遠遠高於其他幾條支洞,或許是此原因,水無法漫過此洞,因此雜草極少,一路而上,越走越高,老道邊走邊四下張望,見洞內逐漸收縮,頭頂的洞口變得越發窄小,彷彿一隻巨大的漏斗,洞口處匯聚成一團濃厚的霧氣,像是天然的屏障,此時老道心中便已有定數,那失蹤人口定是被這濃霧所吞,看來自已還是來晚了,那被吞入的村民皆已形神俱消。
正獨自唏噓時那濃霧似被自已手中玄石吸引竟然暴漲後將老道一同吞入霧中,一進霧中老道便有些天旋地轉。手中玄石亦閃爍不定,隨著玄石的閃爍,濃霧漸漸暗淡起來,沒等老道反應過來那濃霧竟已完全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