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以來,吳三桂雄踞雲南,雖是藩王,但擁兵自重,上自官吏,下至民生,都自有一套體系,即便是稱作“國中之國”也未嘗不可。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康熙二十年,吳三桂部署被滅,雲南正式歸屬大清管轄。雖然政權幾經更迭,但戰火併未對雲南造成太大的影響,所以其時有詩云:
縈索蒼山洱海雲,清波入夢洗櫻唇。
天生大理金花女,三塔篦梳玉美人。
讚的便是雲南絕美的風光,與之相對應的還有淳樸的風土人情。康熙三十七年,國泰民安,百姓的生活較之過去提高了不少,“反清復明”的口號漸漸無人提起,但還是有著一群人思念前朝舊事,以大明子民自居。在雲南大理點蒼山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莊裡,就住著這樣一群人。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
正是七月份的酷暑,其時麥子已經收下,大人們或三五成群圍坐一團,抽著旱菸,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天,或是在樹蔭下襬上棋盤,楚河漢界,炮二平五,殺上幾局。
一天往往也就這麼過去。
而在不遠處的小河邊,十幾個孩子或是席地而坐,或是坐在小板凳上,搖頭晃腦地跟著面前站著的一個小男孩高聲朗讀著詩文。
這小男孩一臉稚氣,不過六七歲的年紀,但左手拿著《詩經》,右手負在身後,一邊踱步,一邊沉聲讀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小男孩說話時,左頰上印著一個小酒窩,很是可愛,分明是個孩子,卻作出一副老氣橫秋的樣子,不禁惹人發笑。但他面前的孩子們卻都聚精會神地在聽著。
“林靖,你讀錯了,上午林先生說過的,那個‘好’字應該讀第三聲。”一個豁著三顆牙齒,扎著兩條羊角辮的小女孩兒忽然站起來說道。
“怎麼會!”這個叫做林靖的小男孩小臉通紅,眼睛瞪得老大,難以置信地看了看書本,喃喃自語道:“明明是第四聲呀!不可能讀錯的呀。”
“他不會讀!不聽了,不聽了!”一個大一些的男孩子站了起來,用手指著林靖,說道:“我們去玩捉迷藏吧!”
“哦,走咯,玩捉迷藏咯!”孩子們一鬨而散,只剩下方才指出林靖錯誤的那個小女孩兒。
“林靖,我們也出去玩吧。”小女孩兒拉起林靖的手,便要去追其他走遠了的孩子們。
“不,虎妞,我要先回家問爹爹。”林靖一把掙開了小女孩兒的手,朝著村口跑去。
這是一個只有三十八戶人家的小村落,村子裡的人大都是明朝舊民,不願在大清國的環境下生活,這才來到了雲南大理,隱世避居,過著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日子。因為村子裡大多數人都姓劉,又叫做劉家村。
林靖的父親林坤十年前帶著妻子石若蘭來到了這劉家村,因為自幼飽讀詩書,自然而然地成了村子裡唯一的一名教書先生,誰家有了孩子,都會找他給起個響亮的名字。譬如虎妞罷,她的大名就是劉瑾兒,喻意美玉般的女孩兒。
林靖今年七歲,他打小就崇拜父親,立志要做一名像父親一樣受人尊敬的教書先生。這不,每逢跟小夥伴們玩耍的時候,他就扮起了教書先生的角色。
“爹爹,爹爹!”林靖的家在最東邊的村口,是三間灰白色的小瓦房,他一邊喊著,一邊奔向父親的臥室。
石若蘭正坐在床榻上給林靖織著過冬用的毛衣,看到兒子滿頭大汗地跑了回來,趕忙把織了一半的毛衣放到一邊,拿起手絹便要給林靖擦拭額上的汗水。
“水,水。”林靖大口大口地喘著氣,接過母親早早為他冷好了的茶水,一口氣喝了下去。
“娘,我爹呢。”林靖的眼睛不放過房間的每一個角落,滑稽的樣子把石若蘭給逗樂了,她笑著說道:“傻孩子,你爹去地裡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