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傳出來,那會對張大人的名聲有很多大影響。

張大人是本朝名臣,皇帝對他的評價是,朕能得奉君,是朕之幸事;大吳能得臣明,是大吳之幸事。

臣明是張大人的字,所以皇帝就是在誇讚張大人,足以見識張大人的能幹。

張大人又是出了名的大孝子,曾經有過在父親床前三天三夜侍奉的事蹟,還有親自為老父親下廚做菜的故事。

五年前,皇帝想要調動他去涼州當刺史,張大人上書稱父親年邁,希望皇帝收回成命,讓他在父親面前盡孝。

皇帝大怒,說張大人因為家中之事誤國,該殺。

當時的宰相王夢浩是這樣和皇帝說的,如果因為有人遵守孝道而違背皇帝的命令被殺,那麼不是他的錯誤,是皇帝的錯誤。天下可以沒有張臣明,皇帝也可以沒有張臣明,但是張奇峰不能沒有自己的兒子奉君。

由於王大人的話,皇帝才沒有把張奉君大人關押到大牢當中。只是免去他的官職,打算讓他帶著父親回到老家養老。

這件事情最後驚動到了太上皇,太上皇和皇帝交談之後,皇帝最終召回張大人,並且重新任用張大人擔任兵部右侍郎。

這在本朝一直都是佳話的,臣子為父親守孝道惹怒皇帝,皇帝為臣子開先河。

要是這種事情被世人知道,張大人固守的孝道怕是會被世人詬病,皇帝那邊恐怕也不會太開心的。

所以這件事情這麼處理,看似不合理,也是合理的。”宋衡思索片刻後,得出了事情的結論,可是當他說完話後,他覺得自己的言論也有些不太對勁。

宋衡低著頭思考,他的腦海當中閃過一些文字,有關張奉君的記載,和剛才齊年北說的話,像是一篇篇文章。

“張大人在朝中向來是以平易近人著稱的,這樣的人在朝中也不會有太多的仇敵。

在朝中沒有仇敵,除非是江湖上的爭端。

就算是和張大人有仇,也不應該對老爺子動手啊。

有什麼仇恨,會讓對方不惜做出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呢?

毒殺張奉君和毒殺張奇峰的難度相差不多,而且毒殺張奇峰得到的利益和毒殺張奉君得到的利益,是完全不一樣的。

那對方是什麼目的呢?對方的目的有些太難以琢磨了。

難道對於那些人來說,他們並不想要殺害張奉君,而是想要透過這件事情和張奉君搭上關係?

誰會覺得殺完對方父親之後,對方還能夠加入自己這一方呢?

就算是對方想要拉攏,這也是不可能的,這種事情一旦查出來證據來,就是魚死網破的局面。

所以這個可能性也不大,那麼就只剩下三個可能。

一個是老爺子的死是一場意外,或者是和別的事情交織,發生的另一種意外。

第二種就是這件事情的幕後之人,是某個張奉君不願意惹到的大人物,這個可能性最小,張奉君那種性子是不可能受到這種威脅的。

第三種,就是這小子的話還是在騙我。他所說的場景,是他自己一個人見識到的場景。

場景很真實,也很具體,但是真的會有人在發現自己在案發現場的時候,還會記住這麼多的細節嗎?

但是這也不能證明他說的話是假的,有的人記性好,能夠一眼記住這種事情。

可是我現在能做的事情,就只有從他的嘴巴里問到些現場的細節。

或許可以從細節上問一問他,看能不能夠從他那裡得知一些他剛才沒說出來的地方。”

人心裡有事情的時候,他的言行上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當宋衡再次開口的時候,他的語氣發生了一些變化。

“我有些事情想要問你,不是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