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能動土就動,不讓動土絕對不能動,這是有講究的。

太歲每一天一個方位,動土那天還要看太歲在那個方位,定位是家住陽宅開始定方位,如果太歲當天正好在砌陰宅位置上面,那麼說,這天能動土也不動,太歲當值,那是動不得的,他要換個方位,那麼就能動土,往往人們一看黃曆,今天能動土,就動土施工了,沒看太歲在那個位置,就敢動土,這樣的人,遲早要吃虧的。

呂正強讓李師傅把日期定好,墳地線放好,自己家的兄弟們那就開始挖土動工,距崖三米,下挖二米,那時候沒有米尺,用得是丈尺,也就是木工用的木金尺,一米為三尺一寸五,棺材的尺寸為二米長、八十公分寬,一米高,墓室尺寸為寬二米、長二米五、高距頂一米六、門為一米見方,鬼門不過三,說得是墓門高不能高過三尺,這是小家小戶,大墓除外。

墓內有小洞,東倉西庫,各地風俗不同,葬法不同,不能一概而論,那個時候,全是人力活,沒有機械,不像現在,鉤機二個小時就挖好了,全用紅磚砌的,一天也就完工了,那時候人工幹,最快也得三天,辦什麼事也不是那麼快的,一轉眼三天過去了,墳地墓室也砌好了,就剩安葬人了。

這樣拆騰來拆騰去,移墳日期定在了三七的第三天,只見這一天,天氣晴朗萬里無雲,南治溝村民都來看呂家移墳,移墳這事,在山區農村,一個村子的人都要來幫忙,上午九時,點燃黃表、鉑紙、上香,一套程式後,孝子拿鐵鍬挖三下,後面就是年輕人乾的事了,挖累了鐵鍬一扔,絕不接手,下一個人用,從地裡面拾起來用。

結實土不好挖,回填回去的土相當好挖,不一會兒也就見墓室門了,一切如下葬時一樣,原封退出來,死人的棺材,是用紅漆油過的,也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但有幹木工的師傅,本村有個姓趙的,就是個木工大師傅,呂正強移墳也把這位異姓一個叔給請過來了。

棺材從墓室出來時碰到了墓室門口,把棺材給撞了一下,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誰也沒注意,棺材起出來後是不能放地下,只能放板凳上面,呂正強這幾天累的那是一點精神也沒有,就讓木工師傅看下棺材,有事沒事,其實他心中想這沒事,趙師傅挨住棺材轉了一圈,也沒看出什麼來,就說沒事,可以抬棺了,這時一個孩子說到:撞住棺材那塊地方還是紅的。

說的無心,聽的有意,趙師傅又看向了那一塊撞的地方,按說撞一下的地應該有白木顏色才對,怎麼會是紅的,沒變顏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