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德”是低的意思,“蘭”是土地之意,合起來稱為“低窪之國”。

荷蘭全國三分之一的面積只高出北海海平面一米,近四分之一的面積低於海平面,可謂是名符其實的“尼德蘭”。

荷蘭坐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盛吹西風。

同時它瀕臨大西洋,又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海陸風長年不息。

這就給缺乏水力、動力資源的荷蘭,提供了利用風力的優厚補償。

因為地勢低窪,荷蘭總是面對海潮的侵蝕,生存的本能給了荷蘭人以動力,他們築壩圍堤,向海爭地,創造了高達九米的抽水風車,營造生息的家園。

1229年,荷蘭人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座為人類提供動力的風車。

在一段漫長的時期,人們採用原始的方法加工輾磨穀物,最初是手工體力操作,以後是馬拉踏車和以水力推動的水車,之後才是借風力運轉的風車。

因為荷蘭平坦、多風,因而風車很快便得到普及。

而需求的迅速增加,又帶動了風車技術的改造。

風車的用途也不再侷限於輾磨穀物,而是發展為加工大麥,把原木鋸成桁條和木板,製造紙張,還從各種油料作物如亞麻籽、油菜籽中榨油,還把香料磨碎製成芥末。

儘管用途多多,人們還是更願意記住從前歐洲流傳的這句話:“上帝創造了人,荷蘭風車創造了陸地。”

的確,如果沒有這些高高聳立的抽水風車,荷蘭無法從大海中取得近乎國土三分之一的土地,也就沒有後來的乳酪和鬱金香的芳香。

要是沒有這些抽水風車,恐怕他們腳下的馬肯也將被海洋淹沒,甚至是阿姆斯特丹的大部分地方也會不保。

據說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比北海平面,還要低上四米,要是任由海水侵蝕,而不採取風車措施,荷蘭的國土面積就會大幅縮水。

半夜裡,小蒼和小黃依然留在農家,衛東寶和娜娜便暗中出發,前往此次的藏寶地。

已經很久都沒有動過鐵鍬挖地了。

衛東寶和娜娜來到那個古老的風車旁邊,取出鐵鍬,兩人開始你一鏟我一鏟的共同挖地。

不久之後,他們就挖出了一個大金屬箱子,箱子外邊已經鏽跡斑斑。

不過,他們沒有立刻開啟箱子,而是等娜娜將文物保護工具,以及保護藥劑都準備齊全了之後,衛東寶才開啟箱子。

一開啟箱子,不管裡邊是什麼,娜娜都先做了一遍保護處理再說。

不過,箱子雖大,裡邊卻沒有什麼東西,只在底部鋪了一層厚厚的油紙。

只是不知這油紙之下,還有沒有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