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東昇回來了,額頭上帶著細汗,坐下之後直接端起酒杯一飲而盡。見陳志高和蘇崢都不說話,好奇打量著兩人。

“我先跟陳總簡單說一下我在滬市的銷售渠道吧。”

舞池中的人散盡,周圍人的目光卻齊齊盯著舞池中央,每個人都露出期待眼神,似乎在等待什麼。

蘇崢不知道他們在等什麼,也不關心他們在等什麼,自顧自地說道:“我在滬市有七十家合作零售商店,兩家國營百貨商場也都有合作,滬市所有大學都有銷售點。”

陳志高認真聽著,心裡卻是默默做對比。

零售商店自己這邊要比蘇崢少了二十多個,百貨商場自己這邊暫時沒有達成合作,主要是自己沒有去談。至於大學,現在的鵬城只有一個廣播電視大學的分校,不提也罷。

楚東昇默默看著蘇崢,他不知道兩人剛才談了什麼,怎麼突然扯到銷售渠道上面了。

“這些銷售渠道在四月份累計銷售出去十五萬包衛生巾,但這並不是它的真正銷售能力。”蘇崢認真看著陳志高,繼續說道:“不可否認的是,爭論確實帶動了滬市的銷量,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滬市的銷量也被壓縮瓜分了不少。”

“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滬市應該是內地競爭最激烈的一個市場,正因為各種品牌的競爭,每個品牌的銷量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因為在繁雜的競爭中,消費者根本分不清楚究竟哪個品牌才是最具價效比的,這種情況就會讓那些尚未開始使用衛生巾的消費者產生觀望顧慮的想法。”

貨比三家嘛!

陳志高緩緩點頭認同蘇崢的說法,楚東昇似有疑惑,“價效比是什麼意思?”

蘇崢轉頭看向楚東昇,笑著解釋道:“準確來講應該是效能價格比,也就是說產品效能和產品價格的比例。在我看來,產品效能包括產品質量和使用體驗感。”

說著,又轉頭看向陳志高,“恰好,衛生巾這種產品對這兩方面的要求都比較高,但它本身又是週期性的消耗產品,想要真正辨別出哪一個品牌價效比更高,必須經歷足夠的時間才行。”

“蘇總,我插句話。”陳志高打斷蘇崢,不解問道,“你說的這些跟咱們之前討論的問題有關係嗎?”

蘇崢果斷點頭,斬釘截鐵道:“有,而且有很大的關係。”

“怎麼說?”看蘇崢如此自信,陳志高也變得認真起來。

蘇崢沒有急於解釋,伸手指向桌子上的四隻酒杯,笑著說道:“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比如說桌子上有四種品牌的衛生巾,我是還沒有用過衛生巾的消費者。”

“想從這幾個品牌中挑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要麼一個一個輪流使用,要麼就得聽別人的評價,這種評價可以來自身邊的親朋好友,也可以來自銷售渠道,這一點你不否認吧?”

蘇崢張口閉口都是衛生巾,但在陳志高腦子裡,總有一種蘇崢說的這些東西能用到其他產品銷售工作的感覺。“繼續說下去。”

“兩種不同的評價,親朋好友的評價有優勢,也有劣勢。優勢是更容易讓消費者相信,劣勢是評價比較單一片面,而且還會存在個人差異。”

“這個時候,後者的評價就會起到關鍵效果,如果銷售商店能掌握有效的推銷方式,成功率會大大提高,從而提升某個品牌的總體銷量。”

“因為大部分消費者面對新生事物都是盲目的,如果沒有看似專業的引導,很多消費者都會迷茫,繼而猶豫,最終很有可能放棄消費。”

蘇崢越說越自信,不自覺地在心裡補充一句:後世的導購就是幹這個的。

引導消費?!

陳志高腦子裡閃過一道靈光,但也只是一閃而過。

他有強烈的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