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會兒就個個渾身上下都是紅糊糊的西紅柿汁。

由於參賽人數異常之多,華遠集團投放的一百噸的番茄,在戰鬥中全都變成了“番茄汁”,小鎮街道瞬間變成“番茄河”。

而人們依然興致頗高,在裡面游泳、泡番茄浴,玩的不亦樂乎。

甚至有人一不小心,還吃了不少番茄,味道美極了。

當然,華遠集團制定了非常周密的部署和安排。

在比賽之初,每個參與者都發放了防護性的護目鏡和手套。

要人們在投擲番茄前必須捏爛以免傷人;只允許扔番茄,禁止扔任何其他的東西;不允許撕扯對方的衣服等等。

大約兩個多小時候,隨著訊號彈發射後,所有人都停止了戰鬥,否則會按照規則處以罰款。

小鎮居民和無數地誌願者,開始打掃街道。

大約一個小時,就把整個小鎮打掃乾淨。

很快小鎮都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商店,餐館都又開門迎客。

而好幾萬的遊客,也會給他們帶來多多的收益。

媒體紛紛對這次番茄大戰,予以了非常正面的報道。

社會上,對此卻是褒貶不一。

有的覺得華遠集團舉辦這樣的活動,帶動了當地的旅遊和經濟發展。

有的卻覺得西班芽他們的番茄大戰,那是建立在物質極大豐富的基礎上,互相溝通、交流、歡慶的一種方式,而在國內連吃都是問題,華遠集團搞這種噱頭做什麼?典型的出風頭,滿足一己之樂的行為!

但華遠集團番茄大戰的新聞,傳到了米國後,卻觸動了某些人的敏感神經。

特別是米國那邊的有家新聞媒體報道,因為米國對華遠集團採取限制措施,導致米國消費者為番茄多付的價格可能會在40%到85%左右。

而且引用了哈弗大學著名學者的研究,從5月到12月,米國當地市場上的番茄價格漲幅可能會在40%左右,隨著天氣變冷,國內供應量減少時,價格最高可能上漲85%。

當然,華遠集團的公共事務管理部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能是華遠集團之前和農業協會那邊進口小麥和大豆發揮了作用,或者是華遠集團在米國的經銷商做了很多工作。

緊跟著,華遠集團出口米國那邊的蔬果協會,也提出了質疑,“華遠集團出口到米國的番茄,已經建成了一條供應鏈,為全米帶來了超過3萬個工作崗位,為米國貢獻了將近23億米元的GDP。佛羅里達和亨得利等方面的意圖,只是為了利用米國的貿易法掌控市場和趕走競爭者。”

接著,米國那邊也有很多非常有名氣的人,聯名發聲,他們要求恢復華遠集團的供應,以穩定蔬菜水果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