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都有可觀的收租物業,唯獨和記黃埔收租物業較少。”
其實,吳光耀旗下並不止四家大型地產公司,因為港燈旗下的嘉宏地產,非常輕鬆的就能排進香港地產前12名左右;畢竟還有鴨脷洲舊電廠的大量地皮,足夠開發一個超大型屋邨專案;所以應該說是五大地產公司,不過嘉宏地產畢竟在港燈集團旗下,吳光耀不太喜歡將他列為自己的地產系之一,只視為港燈集團的一個重要子公司而已。
馬世民點點頭,說道:“確實!雖然和記黃埔是一家綜合性的集團公司,但地產佔比還是比較大的,也需要發展一些收租物業了!老闆的意思是開發黃埔船塢?”
吳光耀笑著說道:“此時,正適合和港府講價,港府想地產業轉旺,勢必需要動土大型專案來刺激市場;而港府現在也欠我人情,也該他們償還了。”
馬世民說道:“老闆打算如何規劃這塊地皮?”
吳光耀早有腹案,今天正好和一眾高管講出來,說道:“黃埔船塢這塊地皮位置優勢,不如太古城;但也有兩個優勢:離九龍商業區(旅遊區)不遠,和靠近長江實業的紅磡工業園(青州水泥鶴園總廠地皮建的工業大廈群,共計500萬平方尺樓宇面積。)
在這塊地皮上,我們可以修建10000個住宅單元,可容納4萬人居住;同時,還可以在瀕海地段修建一個200萬平方尺的商業中心(酒店、寫字樓、商場綜合體)。
具體方案,我們過後慢慢的研究!”
前世的李嘉成,在八九十年代開發了著名的四大圍村專案,總利潤高達200億港元,這些資金是李氏財團能夠大肆國際化的根本原因。
而四大圍村專案中,第一個也是最為出名的,也就是黃埔花園專案。
黃埔花園的舊址是曾經和黃集團的船塢碼頭,進入70年代後,和黃與太古合作,將船塢合併後遷往了青衣島,留下了一片面積高達200萬尺(20萬平方米)的空地。
當時的和黃的大班祁德尊意圖開發這塊土地,興建一座類似於太古城的頂級小區,只不過碰到了一個致命問題,船塢碼頭的土地是工業性質,如果想興建商場住宅,那麼必須要交一筆鉅額“補地費”。
而補地費交完之後,再開發基本上已經沒什麼利潤;這
是港府的策略,要不然,所有企業都購買工業用地進行改地,那哪家地產公司還願意參與土地拍賣呢?
補地費困住了祁德尊,也困住了後續的韋理,而到了李嘉成接管和黃時,當時的地價幾乎到了巔峰時期,補地費需要28億港元,李嘉成自然不肯接受。
而到了1984年,中英談判雖然有所起色,但地產市場卻一直萎靡不振,為了刺激香江的地產行業,港府同意了李嘉成的條件,以3.9億港元的補地費加2億港幣的道路費,修改了這塊地皮的土地使用性質。
到了85年初,中英談判結束,香江前途被定了下來,房價開始穩步回升,李嘉成立刻安排了修建黃埔花園的圍村專案。
前世,黃埔花園一共包括760萬尺(76萬平米)的住宅以及190萬尺(19萬平方米)的商場,整個專案從1985年開始,至1989年結束,出售的過程中,香江房地產剛剛回暖,房價大幅度上漲,整個專案的溢價非常之高。
黃埔花園的土地為自己持有,只支付了5.9億港元的改地費和道路費,而整個專案的建築費用為40億港元,而後面的四年,總收入高達95億港元,只是住宅專案,就輕輕鬆鬆的賺到了50億;
而且,170萬平方尺的商業中心,長期可謂和記黃埔帶來可觀的利益。
這個利潤在當時的香江,可以說是最賺錢的商業案例之一了。
馬世民高興的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