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大大廈,會議室;
吳光耀和安德里、雷洪等人在討論,如何處置恆隆銀行的問題;
說實話,恆隆銀行的業務對光大銀行並沒有太大的補強作用。
更何況,經過擠提事件過後,恆隆銀行的信譽受到了極大的損傷;
同時,恆隆銀行也丟失了40%以上的儲戶,這些儲戶不僅不會把錢再存進來;
甚至還會記恨恆隆銀行,把丟失利息的責任,一股腦的安在了恆隆銀行身上;
還會埋怨光大銀行為什麼不早早的進行收購,怕是也一併恨上了。
恆隆銀行這一波差不多省下了3000萬港幣的利息支出,但也因此元氣大傷。
吳光耀問道:“注資3億港幣,能不能在3年內扭虧為盈?”
一眾人不敢打包票,畢竟市道太差,什麼時候走出來也沒有定數。
雷洪說道:“三年之內扭虧為盈,對於恆隆銀行來說,應該不是問題;但前提是將恆隆銀行的一些非銀行業務,全部打包出售兄弟公司,純銀行業務還是比較容易扭虧為盈的。”
在香港的銀行危機中,銀行投資非銀行業務而導致虧損,是一個很大的一個誘因;
恆隆銀行也不例外,投資的地產專案不僅產生了虧錢,重要的是也佔有了很大的現金流。
吳光耀說道:“恩,非銀行業務全部出售!三年之後,盈利後的恆隆銀行併入光大銀行,我們不需要太多的子銀行。”
其實,據吳光耀所知,恆隆銀行還是比較容易扭虧為盈的;
因為在前世,恆隆銀行最終收回了4億港幣的壞賬,佔整個恆隆銀行壞賬的50%以上;
欠下這些壞賬的人,只要還在從事商業活動,不管是在東南亞還是歐美,都可以進行追賬;
最終這些人,還是會還清一部分的。
而且,如果吳光耀不在意‘引狼入室’,完全可以將恆隆銀行經營一番後,賣給海外的銀行,這樣也不會虧錢;
當然,吳光耀恐怕寧願虧錢,也不會主動‘引狼入室’。
最後,吳光耀說道:“接下來的兩三年裡,你們和我的家族辦公室合作一件事,那就是籌備光大銀行上市的問題。光大銀行上市之前,首先要我和旗下公司進行一番交叉持股的操作,具體該怎麼做,你們比我專業。”
眾人紛紛點頭,光大銀行上市是件讓人興奮的事情,也預示著光大銀行未來可以大展拳腳。
而吳光耀將光大銀行進行上市,也是有自己的考慮:港島也是時候組成財團模式了。
........
歷史的大勢,並不會因為個人的干預,而出現太大的改變;
熟知歷史的吳光耀深知,這次港島危機損失的不是諸多公司倒閉,而是人才和資金的流出。
1982年9月,戴卓爾(撒切爾)夫人在京城摔了一跤,摔掉了港島市民的信心;
從那時起,香港就出現了移民潮,移民連資金一道捲走;
港幣的匯率自然也就大跌,港島市民紛紛拋售港幣兌換外幣。
能有條件移民海外的人,無外乎是富人和技術工種;
這兩種人在海外移民國家無疑是個香餑餑,一些國家紛紛上門搶人,提出各種優越的政策。
這其中,有三個國家在尤為積極,分別是加拿大、澳洲、美利堅;
這三個國家的積極程度,以加拿大最甚;
加拿大地廣人稀,國土面積比華夏還大,但人口僅為2700萬;加拿大對於富裕國家和地區的人們,一直敞開國門(強調‘富裕’);
1967年,加拿大因為吸納有資產或專長的港島移民而嚐到了甜頭;這次危機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