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的號角雖然還沒有停下來,但對於老穆一家人來說,兒子升學的喜訊,無疑給這個家庭的幹勁帶來莫大的動力,每天忙完農活的老穆身累心不累,總是覺得自己幹什麼累活都是值得的。

三夏大忙已近尾聲,家裡勞力多的都已經忙種完畢,吃完早飯下地的老穆望著還未種上的田地,估計還要兩天才能收工。老穆心裡想著,也不知姐姐家忙得什麼樣了?她忙完一定會來幫自己的。邊想著心事邊低頭忙著農活的老穆抬頭擦了擦汗,忽然看到地頭上站了七八個人,都是本村的鄉鄰,老穆愣住了,還沒有來得急打招呼,幾個人紛紛跳過路邊小溝,站到了自己的整好的田地間。

“你們這是都忙完,來幫…來幫我忙的。”不知是當時的心情的激動,還是沒有思想準備,老穆說話語無倫次起來。

“老穆哥,我們這幾天早就商量好,自家忙完了,就來幫你忙的!”說話的是比老穆小兩歲的同族弟弟穆厚仁。

“看,這又累你們了!”老穆從心裡感激這群鄉親。

“你太客氣了,我們同在一個村,我們不幫還有誰來幫?一年的莊稼,不能誤了種的節氣。”快言快語的王浩然媳婦接話道。

“中午讓老穆去集上買些菜,到家裡喝幾杯!”秀花覺得大家這麼熱的天來幫忙,讓大家中午吃個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天這麼熱,不用讓你忙了,中午各回各的家吃就行!”

老穆不好再說什麼,大家按部就班地在地裡忙活開了。

真是展示了人多力量大,有這群人的幫助,本來至少還要老穆兩天才能忙完的活計,不到兩個小時,早上還是一片未裁種的空地已變得綠意盎然起來,讓老穆兩口子很是感動。老穆讓幾個幫忙的人到自己家裡喝口水歇歇,他們幾個客氣了幾句,便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回到家的老穆,沒有來得及洗把臉,便騎車趕到公社駐地的集市,購買了各類菜品,拎回家安排秀花娘倆儘快準備午飯。老穆忙著挨家去請幫忙的鄰里來家吃飯,大家紛紛表示:“鄰里鄉親的,幫忙是應該的,怎麼好意思去吃飯給你添麻煩呢?”

隻身一人回家的老穆雖然沒有請到吃飯的客,心裡卻暖烘烘的,這種鄰里的相幫是無價的,鄰里的和睦是最珍貴的,這讓他想起自己年輕時,東家吃飯,西家給衣的時代,雖然那時各家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大家都沒有忘記他的存在,特別是姐姐出嫁的那些日子裡,從學校放假回到自己一個人的家裡,他從沒有自己動過鍋灶,總會有鄰里叫他去吃飯,這種鄰里難以割捨的感情,賽過冬天裡的太陽給予的溫暖。特別是自己結婚時蓋的那三間房子,老支書王大爺一聲招呼,全村立時就來了十幾個壯勞力,幫著備土、拉料的場景至今依然歷歷在目,心存感激之餘,老穆與自己的教學聯絡起來,小王莊缺少的不是這種友善的美德,不缺的是這種互助精神,村裡缺少的是知識,缺少的是文化,學校雖然已建校幾十年,但是學有所成者離開了村莊,沒有回來,留在村莊裡的這些有著傳統美德卻依然過著清貧日子的鄉鄰們,需要走出去,他們子孫後代更需要走出去,去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作為世代耕種的農民,要想真正走出鄉村,去開拓新生活,首當其衝的就是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才有獲得走出去看世界的機會。離開了知識,一切將無從談起,沒有知識,又怎麼能走出這個小圈子,改變自己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命運。獲得知識的渠道雖然有多種,但是就當前看,最重要的渠道就是教育,離不開辦學。村裡的學校,是孩子們步入精彩世界的希望,也是村裡所有人走出去看世界的希望,為了讓村裡更多的人能夠走出去,當儘自己心力教育村裡的孩子們好好學習知識,鼓勵他們獲取更多的文化,讓更多的子孫後代走出小王莊,去體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只有如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