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董事會開得很成功,穆珍順利當選上大治集團的董事長,這個訊息好似一陣風,立即刮到了小王莊村,當日成為大治集團上下員工及小王莊村村民的餐桌上最熱議的話題。

有擔憂的,認為穆珍太年輕,天成這麼多年都沒有經營好的集團,現在穆珍能管理好嗎?更何況接到手的又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呢?

有擔心的,認為穆珍當集團的一把手,會影響到自己的收入。

更多的是信任與企盼,穆珍幾年來為集團的付出有目共睹,這些人心裡明白,假如沒有穆珍的苦心經營,也許大治集團早在一年前的豬價下跌時,就已經難以維計,正是穆珍指導攻關,克服困難,接下了省城市綠化專案,為集團發展贏得了資金與解難的時間。

對於別人的解讀,穆珍無暇顧及,他首先要解決面臨的最大難題——人員問題。

大治集團成立短短几年的時間,行政辦公人員的雍腫,已經形成的養閒擁懶的不良風氣,這對於集團的健康發展已經形成了嚴重的障礙,穆珍也知道這些人員的背後大多有著密集的人際關係,弄不好牽一髮而動全身。

先前自己曾想過將這些人員剖離到下屬的幾家企業,可轉而又想到如果下放到各企業,這些人帶去的不良風氣會影響到下屬企業的一批人,到時候更不好收場,現在穆珍務必先解決好這個問題。

上任的第一天,穆珍給人力資源部部長李憲齡打電話,讓他到自己辦公室來一趟。

這位李憲齡還是有一定來頭的,據說他表姨夫是縣裡的一位領導,當年初安排到集團時,只是飼料廠的一位普通職員,可沒過兩個月,那位領導便請天成喝酒,稱這李憲齡在另外的公司裡做過人力資源工作,在飼料廠有點屈才云云,天成順水推舟,便將他調到集團任人力資源部副部長,來了不到一年,人力資源部長小王考取了公務員,這位李憲齡便順利升上了人力資源部的部長。

本來這是一個識人薦人的位子,可這位李憲齡僅僅依靠關係佔坐上了這麼重要的位子,讓下面的不少人有點寒心,假如這李憲齡做得稱職還可以讓人理解,偏偏這位李部長靠著這個位子,成了他在集團內建立自己團團夥夥的平臺。

李憲齡制定的員工考核制度,讓員工互評,然後將互相評議的結果由他組織人來匯總,匯總的結果作為發績效工資的依據。

這種制度,很快讓明眼人看明白。那些看出門道的員工,便動了歪腦筋,評審前提著禮盒到李憲齡家裡一坐,這期的績效自然便成了優秀,那些默默無聞實幹的人只能靠邊站,穆珍曾經對此提出過意見,這位李憲齡振振有詞地還說出“這種考核制度我們不是獨創,大家都在用,說明有什麼什麼科學性,什麼什麼合理性”,穆珍自知無趣,也只能任由其去考評,任由其去折騰。

現在自己要面對這樣一個能說會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部長,重新對其提要求,又將是一個怎樣的結果呢?

正在沉思中的穆珍聽到敲門聲,立即喊了一聲“進來!”

“董事長,您找我?”進來的李憲齡好似換了一個人,極為客氣地與穆珍打著招呼。

“坐吧!”穆珍揮了一下手,示意讓李憲齡坐下來。

李憲齡坐下後,穆珍開門見山問道:“咱們集團頻繁進出,現在還有多少人在崗?”

“這個,這個,我還真說不上來,我回頭讓他們給你統計個數!”李憲齡有點不明白,這位做了幾年的總經理,為何第一天要向自己打聽員工的人數。

“那這次績效拿到優秀的有多少人?”穆珍接著問道。

“大概有五十七人!”李憲齡皺了一下眉頭道。

“五十七位,按多少比例認定的?”

“百分之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