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珍在村裡發揮的作用日漸突顯,但在推動現代農業建設的道路上,穆珍日趨發現,自己在農業方面的短板,已經成為自己在農業發展上的障礙。為了彌補這些不足,穆珍利用業餘時間先後參加了農業大學的學歷培訓、考取了農業大學的校外研究生、並獲得了研究員職稱,並先後在全國各大媒體上發表論文多達十餘篇,其中還有一篇論文獲得全國農業類論文評比一等獎。這些榮譽足能證明穆珍的努力獲得極大豐收,但是穆珍卻還不滿足,在穆珍的心目中,需要的不僅僅是學識上提高,更重要的是探索適合小王莊村長久發展的新路子。

六年的時間,靠著過硬的專業知識,穆珍配合王天成按照初時設計的現代觀光農業構想,將養殖、飼料加工的收入投向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帶領小王莊村及周邊村莊發展起了農家院、市民農園、冬暖式大棚果蔬採摘、林下飼養、農業觀光旅遊等相關產業,結合原有的養豬業,又建成了沼氣站,對豬糞便進行處理,生成的肥料提供給果蔬種植及市民農園,併為村民廚房提供沼氣,用於生火做飯,可謂一舉多得,並還美其名曰“現代迴圈農業”。在做好生產的同時,還與徐一刀開展合作,將徐一刀的屠宰場列為小王莊村發展的組成部分,自行開展生豬屠宰與銷售,生產加工出來的豬肉,倍受消費者的青睞。

發展初期取得的成績,顯而易見。

那些久居在城市的市民,對於這一新型農業模式非常感興趣,特別是農藥、化肥的濫用,導致食品安全問題屢見報端引來的恐慌,小王莊村扛起的“綠色食品”大旗,確實引來了很多濟市市民慕名而來。每到週末,小王莊村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停滿了各式小轎車,無論是採摘園還是市民農園,遍佈了來此體驗農事樂園的家長與孩子們。

小王莊村呈現出的現代農業盛況,自然引發了媒體的爭相報道,報道帶來的正面影響是吸引更多的遊客,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榮譽,同時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

總部設在縣城的大治集團的良好聲譽,特別是內部職工良好收入,吸引了縣城眾多當權者的關注,紛紛透過各種渠道找到天成,要求安排七大姑八大姨進集團上班。

也許是天成心善,耳根有點軟,也許是從心裡討好當權者,對於提出要求的當權者,簡直是來者不拒,有些員工進集團後,工作還不到半月,又要求天成給個“位子”,天成心一橫,乾脆將好人做到底,依然言聽計從,要位子就給位子。伴隨著這類人的增多,穆珍逐漸發現,整個集團內部人浮於事,很多事他這個總經理安排下去,下邊只是敷衍了事,有些人竟然公然對抗,職工們怨聲四起,讓穆珍真的難以招架。

小王莊村名聲在外,自然吸引了大批的考察隊伍來參觀考察,這些考察者認識到,小王莊村的發展模式可複製性強,於是便催生出一些企業家及村支書,利用國家政策的優勢,在濟市城郊建起了同樣全面的生態農業觀光園,小王莊村的區位劣勢立即顯現,往日裡熱鬧非凡的採摘園,變得冷冷清清,就連小王莊村發展起來的那些民居,利用率連一成都不到。

原本將加工養殖業帶來的利潤投入到現代農業園的大治集團,此時由於產業鏈的斷裂,大治集團已經形如一條千瘡百孔的大船,不修整將沉入深水裡永難脫身。

好在小王莊村的發展沒有貸款,小王莊村這條遊弋在經濟大潮裡的破船航向在哪裡?如何擺脫面前的窘境?已經擺在了天成與穆珍的案頭。

又到發工資的日子,穆珍拿著工資表來到天成的辦公室。

“叔,剛才我看了工資表,這月的工資缺口已經再也沒有地方可以拆借了,我想咱們如果再不從根上想辦法,集團遲早一天要垮掉,到那時就真的沒有辦法了!”穆珍開門見山,一針見血地說道。

“我正為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