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東部兩百海里,大西洋中某處。

湛藍色的海水依舊泛著相同高度的波浪,拍打出潔白的浪花。

此時的深海,展示出溫柔的一面。

以三艘艦艇為主,左右跟隨著諸多護衛巡洋艦,外層是大型遊輪,私人船舶的航行群,正行駛在這片海洋上。

這些漂浮在海洋上的戰艦,尤其是整個航行群體最中央的三艘巨大艦艇,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征服海洋的的見證。

人類是這樣認為的。

呼呼呼。

有直升機在三艘艦艇上起落。

三艘軍用級別戰艦,分別是自由國的美利堅號,聖安東尼奧號,以及黃蜂號,皆盡是萬噸排水量的兩棲作戰軍艦。

其中,最大的是開在最前方的美利堅號。

美利堅號的各項指標如下:大型兩棲攻擊艦,可直接用於登入作戰,滿載排水量超過四萬噸。

黃蜂號排水量三萬五千噸,稍微次之,最後則是聖安東尼奧號,這是一艘船塢運輸艦,滿載排水量兩萬五千噸。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自由國”當前主要服役於海軍作戰使用的大型兩棲戰艦,縱觀海上航行的此類艦艇,也就七艘黃蜂號,兩艘美利堅號,十一艘聖安東尼奧號。

可見稀少。

因為貴。

聖安東尼奧號船塢運輸艦的造價超過20億刀,而“美利堅號”兩棲攻擊艦的造價差不多是前者的兩倍。而且,這些大型兩棲戰艦的作戰使用和維修保障成本也相當高昂。另外,無論是兩棲攻擊艦還是船塢運輸艦,其最終實現人員裝備從海到陸的搶灘登陸,還要依靠CH-53這類大型運輸直升機以及LCAC氣墊登陸艇等各類載具。

整套配置下來,武器,軍隊,後勤,保障,消耗。

是個天文數字。

此處沒有軍演,卻匯聚了涵蓋自由國海軍的三種兩棲戰艦。

而此刻,三艘大型兩棲戰艦巨大的艦體內部都已經經過改造,那些用來停靠坦克戰車,登陸作戰車的廣大倉庫,都已經搭建起臨時的多功能多層房屋,用以居住。

這三艘本應該在登陸作戰中大放異彩的的巨無霸,雖然外表依舊如曾經那般威嚴,有銀色的裝潢,霸氣的外形,和海洋相交處巨大的白色切割線。

但不可否認,它們現在,只是在充當避難所而已。

視線移向美利堅號。

一架CH-46直升機在黃衣艦艇指揮員的示意下,安穩停靠在美利堅號漆黑的夾板上,那種充滿金屬感的板材,直直看去和深色泥土沒有太大差異,和遠處的藍色形成了鮮明對比,讓降落在這艘鉅艦上的難民有踏足陸地的踏實感。

Grrry(蓋瑞)從直升機上下來,頭頂的狂風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帶著鹹味的海風,所幸在波士頓沒少聞這種味道,自從辭去聯合國探員這一職務回到家陪伴妻子女兒,蓋瑞一家的夏季都是在西海岸度過的。

中年男人的身形看起來有些消瘦,但卻並不羸弱,雙手護住隨後下機的凱倫。

夫妻兩剛剛落地,便將直升機上的兩個女兒抱了下來。

蓋瑞引著家人便往船塢靠,夾板屬於停靠區不能長時間停留,移動之間,他注意到還有一些人和自己一家如出一轍,剛剛踏上這艘巨型戰艦,這些人臉上多少帶著些劫後餘生的喜悅,以及對那場彷彿發生在昨日,並且將在今後一生都揮之不去噩夢的餘悸。

蓋瑞抬頭看了看藍色的天空,又看了看海天交接之處,在這樣的廣袤面前,他陷入深層的無助。

這兩天以來發生的事,縱使以他在聯合國當調查員的十年生涯來看,都難以置信。

少部分幸運的人類,被轉移到了這樣三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