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正在挑起兩國戰爭,希望哈里發殿下能制止軍隊在邊境惡劣的強盜行徑。

伊娜姆顯得不動聲色,而李澄的一句反問讓信使愣在原地。

“米諾斯可曾對新帝國的成立送上祝福,亦或者派遣人員祝賀?”

信使支支吾吾,不知所措的樣子令黃金宮的大臣們嗤笑不已,李澄聲色嚴厲的告訴信使,他沒有忘記在第三次拉特蘭十字軍時,米諾斯的落井下石。

信使臉色慘白,慌張的離開了,伊娜姆擔憂不已,而前薩爾貢貴族哈姆斯則大為不屑,指出李澄應該砍下信使的頭顱扔給米諾斯人,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地位。

李澄笑了笑,對他的話不可置否,該清算的都要清算,但現在時機未到。

很快,包括沙蠍王族沙魯尼亞,德利王族暫代人哈巴斯,默罕默德王族貝魯寧等舊貴族精英就集中在金土城。他們團結在大哈里發伊娜姆,大先知李澄的身邊,共同為新薩爾貢帝國謀劃出路。

畢竟想要在歷史上留下名字,那就必須輔佐統治者取得一定成就。

恰巧大多數舊薩爾貢貴族都不是甘於平庸下去的泛泛之輩,他們的野心在新帝國內依舊存在,且愈發膨脹。

國內的叛亂還在持續,許多頑固分子還在繼續抵抗,包括西北部默罕默德蘇丹國的王酋舊部,以及印地斯坦內部接連不斷的貴族叛軍都是動亂的源頭。

因此鎮壓他們就成了首要之急,李澄為此苦惱了幾天,他在挑選征伐這些地區的主帥,多個地區的平亂在加上後續治理是一個麻煩的任務。

中央帝國政府派遣到當地的人員不僅要鎮壓不服從的舊勢力,同時也要將帝國的影響力拓展到當地,畢竟新薩爾貢初立,大多數人對帝國的印象並不深刻。

大議會分裂為數個派系,他們給出了許多個方案,包括出動大軍鎮壓,宗教對話寬容政策,以及對叛軍有條件妥協等。

經過一番爭論,以阿卡胡拉人的主戰派微微佔據上風,以小比分投票差距將對叛軍態度拉到了鎮壓上。

那麼接下來,主要的兩個叛軍方向,西北和東南,李澄經過深思熟慮,最終還是決定親征。

是的...大先知當政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算親征!

薩拉祭祀們被李澄的話驚掉了下巴,他們紛紛勸阻,畢竟特麼古月教歷史上,哪有宗教領袖親自拿著大劍去前線衝鋒的?!

這不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麼?

薩拉不悅!

於是一群祭祀你一嘴我一嘴,表示大先知不應該如此的“武德充沛”,更應該留在金土城主持大局,協助大議會和大哈里發處理政務。

無奈之下,顧及到宗教勢力的壓力,李澄只好放棄了親征的打算,轉而將兩個方向的叛軍交給其他人掛帥處理。

人選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希之翼的老幹部們,這些人絕對可靠,但是缺點就是難以對當地施加影響力,對帝國內部的融合也沒有幫助。

第二個是薩爾貢的舊貴族議員們,也就是以三大王族和眾帕夏為代表的薩爾貢精英們,這更有利於加強國內控制並且促進帝國融合,但也有可能導致貴族勢力死灰復燃...

李澄經過沉思,決定均攤兩股力量,由希之翼人員鎮壓西北亂局,而薩爾貢舊貴族解決東南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