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永樂年間功績合集! (第2/2頁)
大明:我朱棣打造日不落帝國 阿宏 加書籤 章節報錯
淵閣內的燈火,徹夜不息。參與編纂的儒臣從最初的百餘人,增至兩千一百六十九人。】
【終於,在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冬,一部部用黃綾精心裝裱的書卷,被整齊地碼放在書架上。書卷之巨,幾乎要將整個文淵閣填滿。】
【特寫鏡頭緩緩掃過一冊書的封面,四個遒勁有力的楷書大字,烙印其上——《永樂大典》。】
【旁白再次響起,帶著一股難以言喻的自豪與磅礴:“《永樂大典》,輯錄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類典籍七八千種。全書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五冊,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約三億七千萬字。經、史、子、集、百家之言、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無所不包,堪稱‘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系事’之文化淵藪,古今中外,曠古未有!”】
【現實中】
奉天殿內,鴉雀無聲。
所有人都被銀幕上那浩瀚的文化工程給震住了。
“三……三億七千萬字?”一個翰林院的老學究哆哆嗦嗦地開口,激動得臉都漲紅了,“我的天……這是把天底下的書都抄了一遍啊!”
“《永樂大典》……好名字!好氣魄!”另一位老臣撫掌讚歎,眼中滿是敬畏與嚮往,“此乃我朝文治之巔峰,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啊!”
文官們一個個心潮澎湃,彷彿自己也參與了那場偉大的編纂,與有榮焉。修書立傳,這是讀書人最高的理想。而銀幕中那位永樂大帝,竟然完成了如此壯舉!
朱元璋目光深邃,他緊緊盯著那四個字——《永樂大典》。
他一生戎馬,最看重的就是“實用”二字。對這種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修書之事,本能地有些排斥。可當他看到那如山如海的典籍,聽到那“輯錄八千種,無所不包”的旁白時,內心也不由得為之震撼。
這……已經不僅僅是修書了。
這是在為華夏文明立一座豐碑!是在向天下昭示,他朱家建立的大明,不僅有赫赫武功,更有震古爍今的文治!
他的目光,不自覺地又瞥向了還跪在那裡的朱棣。
難道……這才是真正的帝王胸襟?
朱棣的嘴角,勾起了一抹無人察覺的淺笑。
《永樂大典》,他當然知道。這不僅僅是一部書,更是一個文明的備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在後世,這部凝聚了無數心血的鉅著,其正本毀於戰火,副本散落世界各地,成為華夏文明永遠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