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聲音在死寂的奉天殿中迴響,每一個字都像是砸在眾人心頭的重錘。

他不卑不亢,甚至連頭都沒有完全低下,只是保持著單膝跪地的姿勢,目光直視著地面上破碎的茶盞,彷彿在看一件無足輕重的瓦礫。

“父皇,”朱棣再次開口,聲音裡聽不出一絲一毫的慌亂,“兒臣若真與番邦勾結此刻這從天而降的神罰,為何捆的是紀綱餘孽而非兒臣?”

他抬起手,那枚懸浮的隕鐵麒麟印藍光更盛,將他的臉映照得輪廓分明。

“此物乃天道所賜護佑大明。它與兒臣身上的甲冑紋路相同或許正說明天道認可兒臣,將追隨銀幕中那位永樂大帝的腳步為我大明掃清奸佞開疆拓土!”

這番話,簡直是把“我有天命”四個字直接甩在了朱元璋的臉上。

可偏偏,他說得有理有據。

那些被捆得像粽子一樣的官員,確實都是朝中有名的牆頭草,平日裡陰陽怪氣,沒少給朱棣下絆子。

如今被這詭異的鎖鏈當眾擒下,豈不正是“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朱元璋胸口劇烈起伏,眼中的怒火併未消散,他死死地盯著朱棣。

這個老四……膽子是越來越大了。

以前還只是藏著掖著,現在敢當著滿朝文武的面,藉著這勞什子“天道”,往自己身上貼金了!

“好一個‘天道認可’!”朱元璋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他緩緩走下龍椅。

他沒有去看那些被捆的倒黴蛋,而是走到了朱棣面前,居高臨下地俯視著他。

“咱不管什麼天道地道!咱只知道這大明是咱朱元\"璋\"的天下你最好給咱記清楚了!”

說著,他猛地一腳,踢在朱棣身前那塊碎裂的金磚上。

“來人!”朱元璋厲聲喝道,“把這些狗東西拖下去給咱嚴加審問!咱要知道他們背後還有誰!”

殿外的錦衣衛將地上那些口不能言的官員一個個拖了出去。

大殿裡的氣氛,一時間降到了冰點。

徐達站在武將之首,手心已經滿是冷汗。

他看著自己的女婿和皇帝岳父之間那劍拔弩張的氣氛,一句話也不敢說。

這種父子間的交鋒,外人插嘴,只會死得更快。

劉伯溫則捻著鬍鬚,微眯著眼,饒有興致地看著這一幕。

蜀王這手借力打力,玩得是真漂亮。

把一場針對自己的危機,硬生生扭轉成了為君父清除奸黨的功勞,還順便給自己披上了一層“天命所歸”的光環。

高,實在是高。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銀幕毫無徵兆地再一次亮了起來。

【銀幕內】

畫面不再是金戈鐵馬,而是一派文華鼎盛的景象。

巍峨的南京城,氣象萬千。

鏡頭穿過層層宮闕,最終落在了文淵閣。

閣內,陽光透過雕花的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濃郁的墨香和古籍特有的陳舊氣息混合在一起,幾乎要穿透銀幕,瀰漫到奉天殿中。

數十位頭戴儒巾、身著青衫的鴻儒名士,或伏案疾書,或手捧古卷,相互考證,低聲討論。他們神情專注,眼中閃爍著智慧與求索的光芒。

居於正中的,是一位面容清癯、眼神銳利的中年文士。正是當朝第一才子,解縉。

他的面前,堆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書籍,從先秦的竹簡,到漢唐的卷軸,再到宋元的刻本,浩如煙海。

【旁白聲響起,沉穩而厚重:“永樂元年,成祖朱棣詔令修書。初名《文獻大成》。永樂二年,帝以其‘所纂尚多未備’,再命重修。”】

【畫面飛速流轉,春夏秋冬,寒來暑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