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20個拉環位置。
一趟換乘列車有16節車廂,每個車廂入口的立柱標識,和車廂門牌上都懸掛對應一個名稱。
杜曉薇來到標註“南新-07區”的車廂,坐上了換乘的空軌列車。
空軌列車等待5分鐘後,緩緩駛出換乘站臺,加速透過雙軌棧橋後,一路開始向下滑行,這時候,小型鎖鏈空軌列車的優勢就體現出來。
16節車廂依次向下降落,每一節車廂與前後的車廂都不在同一個高度,但是卻並不會引起列車傾斜,車廂內人員可以很好的保持平衡。
換乘列車繼續向下行駛,透過車窗可以看到崑山市中層和下層成漏斗形結構,越往下面積越大,直到最下方直插入地下,整個崑山市聳立在地上,仿若一個巨大的金屬蘑菇。
為了照顧採光的需要,南新區建立在崑山市中央區的水平線以下,而東西兩新區,就稍微比崑山市中央區的水平線略低一點,北新區總體高度,卻在中央區水平線以上。
似乎正是因為這種高度的差異表現,崑山市被人為分隔出四類人群,並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
首先是富人區的北新區,無論是外來還是本地的大家族,都以居住在北新區為榮,那裡是比崑山市還要高高在上的位置。
中央區內,則居住了崑山市最初一批居民和開拓者,他們成為這個貧富差距裡的第2階梯,享有崑山市全部的公共設施基礎建設使用權,並無償享受醫療和養老保障。
東西兩側的新區則是給後來到來者居住的,相對於中央區居民他們在享受的福利待遇和城市建設的便利條件上就會稍微差一點。
最後的一個階級,就是杜曉薇所居住的南新區,他們是整個崑山市體力勞動供應市場。
他們為整個崑山市基礎建設和排汙處理等,提供繁瑣低廉的體力勞動,換取微薄的酬勞,維持一個家庭的生計。
經過15分鐘的下降和5分鐘的緩衝,列車進入南新區分流站,16節車廂相連線的鎖釦依次分開,16節車廂分別向不同的地方繼續行駛。
杜曉薇所乘坐的車廂從一排排樓房之間穿過,停在了終點站。
“乘客您好,南新7區到了,請下車的旅客,拿好自己的物品,依次排隊下車,感謝您乘坐,祝您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