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藤的努力下。

《挪威的森林》出現在各個出版社的案頭。

這部奠定了村上春樹在世界文學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前世在東瀛累計銷出1500餘萬冊。

平均6-7個東瀛人就有一人擁有這本書,是東瀛銷售總量最大書籍。

它的出現,並沒有當即帶來反饋。

相反,好幾個出版社只是瞟了幾眼便給扔進廢稿之中。

一個華夏人寫關於東瀛人的愛情故事。

簡直可笑。

而即便有認真看的,也摸不準是否會受市場歡迎。

只是其中終究不乏有膽識之輩。

“新潮社沒有回信,《文藝春秋》也沒有,都是些有眼無珠的傢伙。”

伊藤罵罵咧咧著,翻到了一封回信,眼眸瞪大:“角川書店回覆了,覺得合適。”

這是個好訊息,但伊藤卻陷入糾結。

“怎麼了?”顧明問道。

“這家出版社以發行輕小說為主,會不會不太符合顧君你的文學巨匠身份。”伊藤一本正經道。

他是真這麼認為,一旁魯小威煞有其事地點頭。

顧明卻是聽笑了:“文學巨匠的身份,不是由哪家出版社發行了作品來認證,是觀眾的認可。”

“如果一個作家寫了再好的作品,但沒有一個讀者,那他稱得上文學巨匠嘛?”

文科不像是理工科,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審美是很主觀。

一部再垃圾的小說,只要能夠得到絕大多數人喜歡,就不影響它的地位。

相反,再好的作品,曲高和寡有個屁用。

沒有任何一個創作者,會發自內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小眾,巴不得越多人喜歡越好。

“那我明白了,我約角川書店那邊見一面。”伊藤點頭。

“順便談下推廣。”

顧明頓了頓,“酒香也怕巷子深,推廣費用我們可以自費。”

對他而言,賬戶裡的錢躺著就是廢紙。

如果能拿來換取名氣,反而會獲得更多。

他沒時間去等美酒慢慢發酵,寧願多花點冤枉錢去催熟。

只要他的名聲在東瀛打響。

華文公司的工作就會容易開展。

得到顧明的指示。

伊藤很快跟角川書店的編輯聯絡上。

由於顧明這邊給出了自費的推廣方案,再加上那名編輯對《挪威的森林》的看好。

雙方在合同上迅速達成了共識。

緊跟著透過角川書店以及之前結識電視臺的渠道,一名華夏暢銷作者創作了一部關於東瀛愛情故事的訊息不脛而走。

有褒有貶,正是這種爭論反而讓顧明的名氣變得更大。

《那人那山那狗》和《故鄉的原風景》率先吃了一波紅利,銷售額大漲。

這種推廣中,富士電視臺發來二次邀約。

“顧君,富士電視臺允許我們上節目期間宣傳你的作品,並且還願意付出一筆不菲的通告費。”伊藤欣喜若狂。

這等於是給錢還幫他們宣傳。

這好事朝哪找去啊。

只是在他視線中,顧明依舊搖頭拒絕。

“從現在開始,任何露臉的節目,我都不會再上,所有面向公眾的言論,都由你的嘴替我說出去。”

“啊?為什麼?”

伊藤懵逼,他們做這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幫顧君打響名氣。

如今有露臉的機會卻放棄,實在想不通。

“保持神秘,也是一種營銷手段,作為一個異國作者,我不出現比出現要好。”

顧明嘴角